【考古新发现】先秦的成都人咋生活?它来告诉你!

今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

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

发现一处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

该遗址是成都平原少有的

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

连续发展的遗址

主要可分为西周聚落

和春秋墓地两个发展阶段

其春秋时期的墓地是目前

成都平原发现的

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地

据发掘现场负责人熊谯乔介绍,此次发掘共清理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的 墓葬80余座、房址10余座、灰坑60余个、灰沟3条、窑1座、灶1座等,出土了大量的 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青铜器主要有 剑、鐁、带钩、印章、敦等,其中柳叶形剑、印章等都是典型的蜀文化器物。另外,西周时期建筑遗存的一些柱洞内埋藏了钻孔的卜甲,基槽内放置了完整的陶罐。大规模的建筑群和特殊的奠基行为表明该聚落等级应该不低,可能是一处中心性聚落址。根据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该聚落鳞次栉比、人声鼎沸的盛况。

到了春秋时期,该遗址主要作为公共墓地使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柳叶形剑,体现了古蜀亦农亦兵的社会组织形式。柳叶形剑器形小巧、造型古朴,是最具蜀地特色的武器。而敦一般认为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此次在成都平原的东周墓葬中也有发现,体现了蜀国与楚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此次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陶器。陶器是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遗物,具有数量大、演变快、文化间差异大的特征,对于考古学分期断代和文化间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成都平原的先秦遗址中,春秋时期的遗址发现的比较少,出土陶器也不甚丰富。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可复原的陶器,有罐、盏、豆、器盖等,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质和时代特征,填补了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另外, 这批东周墓葬还有一大特色便是普遍存在随葬鹿骨的现象。随葬部位主要是肢骨,另有少量的下颌骨和脊椎骨。鹿在古蜀社会中显然具有财富象征和祭祀的意义,在成都平原,将鹿用于祭祀的现象早有渊源,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就发现过大量鹿角。随葬动物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大量鹿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狩猎业的发达,表现出狩猎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掘现场负责人熊谯乔:

“此前成都平原发掘过上千座东周墓葬,但绝大多数都是战国墓葬,而可以明确断定为春秋墓葬的屈指可数。该遗址此次发现了八十余座春秋时期墓葬,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可以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标尺,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墓地排列有序,朝向统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表明该区域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墓地,对于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古蜀先民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记者|王欢

排版 |编辑|哈里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