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长江经济带必答题
半月谈记者 唐卫彬 李鹏翔 王贤
巍巍黄鹤楼,浩浩大江流。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高楼林立、繁花似锦,长江特有物种江豚近期多次跃出江面。它们的每一个身影,都能引发手机刷屏,让人感受到母亲河焕发出的生机活力。
坐拥最长长江干线的湖北省,“十三五”期间着力实施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荆楚大地江水更清了、岸线更绿了、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更清晰了……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表示,湖北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面向“十四五”,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湖北贡献。
新面貌:两岸风光入画来
绿草如茵,花香宜人。长江湖北段最东边的黄梅县小池镇,居民李春荣正和家人在江滩公园散步,她说:“以前江岸脏乱差,砂石堆积如山;现在变成了公园,休闲有了好去处。”
坐游船观赏滨江风光,成为武汉招待外地客人的不二之选。近年来,武汉市对长江、汉江非法码头及核心区码头岸线开展大整治,两江四岸呈现出“滨江都市画廊”立体景观。
一个个美丽的蜕变,在湖北沿江8市州竞相上演。5年来,湖北取缔长江干线各类码头1211个,腾退岸线近150公里,生态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沿江县市干部表示:长江大保护,以前是个“选择题”,如今成了生死攸关的“必答题”!
一场场长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攻坚战接连打响:整治沿江化工污染,已关改搬转261家化工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完成212处黑臭水体整治,3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新改建乡镇污水处理厂828座,每年减少6.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
2020年11月12日,武汉东湖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监测数据显示,东湖主湖水质保持Ⅲ类,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
半月谈记者乘船在长江湖北段穿行,冒着黑烟的烟囱消失,脏乱差的岸线鲜见,采砂船、渔船也难觅踪迹。“共抓大保护的力度明显增强,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整治,长江湖北段面貌焕然一新。”湖北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处处长常贤波说。
新发展:提升经济“含绿量”
长江鄂州燕矶江畔,塔吊高悬、机器轰鸣,亚洲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预计2021年建成。不远处,湖北第39座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也在紧张施工。
武汉大学中国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说,依托铁水公空立体交通大走廊牵引,一条从武汉向东连接鄂州、黄冈、黄石,沿长江延展百余公里的区域,正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华为、小米、迈瑞医疗、三安光电、沪士电子……这片被称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区域,正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三大产业,培育脑科学、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3+X”产业布局,努力走出一条湖北特色的科创大走廊发展新路。
为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湖北启动“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一年投资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61.1%;对长江经济带化工等涉水类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外企业逐步“退城入园”。
恩施州州长刘芳震说,他们紧盯“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以富硒茶产业为例,截至2020年10月,恩施州当年已销售茶叶74.5亿元,同比增长5.8%。
数据显示,2019年湖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6%,2019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增至50%,经济增长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明显提升。
新起点:系统治理谋永续
长江大保护,如何从被动到主动,从治标到治本,从点位突破到整体推进,全方位构建长效机制?湖北正在不断探索。
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并形成“1+5+N”规划体系;提出“一干两支六提升”的全域规划思路,梳理出1.14万亿元的动态项目库;编制负面清单,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
依法治江,湖北生态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连续3年就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地方立法,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
协同治理,彻底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源头控污、系统截污、全面治污、生态修复”,长江嘉鱼段马鞍山开展区域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施工。“区域生态修复从单一化、碎片化向系统化、集中化转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长江事业部负责人付海巍说。
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编制融资规划……一个个制度设计谋永续发展之道。(载《半月谈》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