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中国智慧 西方技术”打好抗癌持久战

癌症治疗就像一场持久战。近日,徐克成教授在关爱健康直播室,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中西方的智慧和技术打好抗癌持久战。笔者将直播的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抗日战争初期,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如何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提出了“论持久战”。

其实癌症治疗也是如此,能打“歼灭战”速战速决,将敌人一举歼灭固然好。但是癌症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进展性肿瘤,通常需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战术配合,是为“千军万马,随机应变”。在战略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根治术后,要长期预防复发转移,是为“癌症康复”。

徐克成教授与北大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在门诊

徐克成教授常不惜时间耐心为病人讲述治病策略。这是笔者在门诊拍下的他信手拈来的“持久战”示意图。

癌症为什么会转移?

癌细胞为什么会形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物理学家奥斯汀(Robert Austin)说:“癌症存在是‘有目的’的,它是生物个体承受压力时,为了生存的自然反应。”

他认为,如同细菌一样,生物个体细胞也有相同反应,在遭遇到不利的微环境时,例如化学毒物(化疗)、辐射、细菌毒素、烟草成分、激素等,也会自发突变,变成癌细胞,其目的也是对抗不利因素。

恶性实体肿瘤,即癌症,无论起源于哪种器官和细胞,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关键点,就是恶性细胞的侵袭、转移和扩散。转移是导致90%以上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

至少有以下因素促进癌细胞发生和转移,那就是能量代谢重组、免疫杀伤逃逸、炎性环境、基因不稳定。

一方面,肿瘤快节奏的生长需要改变其新陈代谢,以支持高能量需求,另一方面,新形成的肿瘤血管功能失调,不能有效供应氧气,肿瘤内必然缺氧,因此需要不依赖于氧的替代代谢途径。肿瘤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重组,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也是癌症转移发生的动力和基础。

当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足够强大,就能够监控和抑制癌细胞生长;当免疫细胞和癌细胞势均力敌,癌细胞受控,难以发展。一旦免疫细胞太弱,癌细胞逃脱监控,快速生长转移,是为免疫逃逸。

在癌症微环境中,炎症细胞是癌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巨噬细胞是炎症中常见的细胞,2006年Condeelis等在权威的《细胞》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巨噬细胞-微环境”在促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肿瘤的转移也与基因有关。以肝癌为例,肝内有转移的和没转移的肝癌之间153个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

更可怕的是,转移尚能发展在癌症早期!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遗传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基因组学分析发现,80%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在原发肿瘤还未能被当今的检测手段所发现时,转移部位就已经有癌细胞种植了。

另有研究显示,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发现部分病人在做手术之前血里面就可以发现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细胞在一定的时候会在人的肝脏、大脑、肺脏、骨等器官中“定居”下来。所以即便手术切除了原发部位的肿瘤,这些循环肿瘤细胞仍可能出来作祟。

值得注意的是,癌干细胞是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种子细胞”。现有抗癌药物不仅不能对其产生效果,在有些情况下,尚能导致癌干细胞大量增殖。

如何“逆转”癌症发展?

癌症发生非一日之寒。以肝癌为例,从乙肝发展成肝癌大约要11年。以胰腺癌为例,从胰腺细胞突变到原位癌大约要11.7年 ,发展成侵袭性癌肿大约还要6.8 年,转移大约还要2.7年。

癌症具有“异质性”。没有哪两个人身上的癌症是相同的。在同一个人,同一种肿瘤内,癌细胞也非铁板一块,基因型及表达不尽一致,今天的癌细胞不等于明天的癌细胞。有的癌细胞天生地对化疗或放疗敏感,另一部分对化放疗不敏感。因此,癌症治疗往往需要“千军万马,随机应变”,伺机采取不同的战术。

近百年癌症治疗最大的成就,就是局部“消灭”瘤块。“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战争指导的根本法则。只有最大限度消除肿瘤,才能有效保存机体。“消灭”包括——

消灭有生力量的“阵地战”:手术、放疗、化疗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微创消融术;

消灭部分力量的“运动战”:姑息切除、 栓塞、消融、靶向治疗;

还有如姑息手术改善症状、局部治疗、节拍化疗等“游击战”。

汤钊猷院士在他的《消灭与改造并举》中指出:21世纪的抗癌战争除继续寻找新的消灭肿瘤的办法外,还应重点研究“改造残癌”和“改造机体”的方法。“改造”策略包括改造癌细胞本身及其周围环境,还包括改善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

“改造”癌细胞——

40多年前,著名血液肿瘤专家王振义院士应用维甲酸和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就是“策反”癌细胞、让其“改邪归正”最成功范例之一。

癌症早期,癌细胞恶性程度较低,越到后来,恶性程度越高。尤其经过化疗和放疗“考验”的癌细胞,往往更为“恶性”。汤钊猷院士发现,由5味中药组成的“松友饮”在动物实验中,可使肝癌干细胞的一种与转移能力相关的EpCAM表达减少,使癌细胞恶性程度减低。

“改造”微环境——

植物生长需要营养丰富的土壤和水源,缺少了土壤和水源,植物就会枯死。肿瘤生长也需要良好的周围微环境。因此,对肿瘤微环境中一些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可抑制肿瘤的进展。还注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这是“改造”机体抗癌能力的关键。

微环境内炎性细胞产生活性氧和氮类,形成一种细胞DNA的损伤剂——过氧哑硝酸盐,加强肿瘤基因的不稳定性;肿瘤细胞对氧和葡萄糖等物质的需求增加,加上血供不足,导致肿瘤组织缺氧,缺氧又导致无氧糖酵解释放大量乳酸,使肿瘤组织内呈酸性。这些因素均可促进癌细胞生长。

一系列抗炎症药已经被证明能预防癌症,减慢癌症进展,减低死亡率,特别对散发性结肠癌。这些药包括COX2 抑制剂、阿司匹林、抗炎性类固醇例如地塞米松。

氢具有的选择性抗氧化、抗炎症、免疫调节和保护线粒体作用,在癌症防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氢同时吸氧,也许能改善肿瘤缺氧情况。

如何帮病人打好抗癌战,不仅考验医生的经验技术与智慧,更考验医生的耐心与责任心。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上周,我的一个学生带着儿子来找我看病。说起儿子的病情,他潸然泪下:

2018年9月,儿子因右侧腹痛到当地很大的医院就诊。被认为是阑尾脓肿,就做了所谓的“保守治疗”,一直高烧。又到医院做了穿刺,穿到血性液体(这个时候医生还没意识到“阑尾脓肿”的诊断有问题),用了大量抗生素仍然不起效。后辗转各大医院住院,均查不出原因。

整整三个半月后,病人已非常耗竭,家属坚持要求开刀,结果发现是结肠癌,切除了右半结肠,腹腔已有转移,术后做了多次化疗,全身情况很差。

这么长的时间里,经历了多次住院,多位医生,数次穿刺……在这个过程中,假使有任何一个医生多做一些思考的话,也许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癌症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患者生存下来。这是一个持久战,这个持久战可能从最初诊断就得开始打起。

首先,必须明确癌症治疗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癌症患者要树立长期与癌症作斗争的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坚强信念。

第二,癌症具有异质性,而且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适应癌症的这种生物学行为,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把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有机结合。

第三,要打好抗癌战,需要有“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要把各种力量都调动起来,强化人体免疫功能,维持整体平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