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们:如何用青少年健康的四商智慧,解决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教育过程中常见的一个trouble,该如何处理?处理就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其次才有方法。
分离焦虑,我们的惯性思维和传统知识会让我们从内心认定孩子是焦虑的根源,父母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者、安抚者。其实不然,孩子是一个“高灵体”,是父母心境的“晴雨表”,父母内心深处的任何的情绪都会立马被孩子感知到,然后孩子会表现出“粘人”、“我要妈妈”等等分离焦虑等来“显像”父母的情绪。
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解决的根源是父母的能量状态,是周围能影响孩子情绪状态的任何一个人。方法可表现为一是缓解情绪,理解是核心;二是在理智状态下告知事实让孩子对暂时的分离有正确的认知;三是从用高能量代替孩子焦虑悲伤的低能量状态。
如何理解?在一号工程教育基地发生的一个故事可以作为研究示范案例。
前几日,基地来了一位两岁多的小朋友可儿,她有典型的“分离焦虑”:只要妈妈提到分离,或是片刻的分离都会让她立马“崩溃”,坐在地上大哭,楼上楼下角角落落地到处哭着找妈妈直到看见妈妈。当我们观察到妈妈内心的焦虑是孩子状态的根源后,我们决定让妈妈离开半天,先分离焦虑源头,交由一号工程的小朋友带。
那天中午,可儿刚起床,没看见妈妈果然再次崩溃。
“可儿,先不哭,我们现在带你下去吃水果,吃了水果就带你去找妈妈好不好?”五岁的乖乖姐姐先上去牵着妹妹的手温柔地说道,神奇的是可儿立马止住了大哭哼着跟着姐姐走了。
吃水果时,可儿毫无心思,再次上演哭哭大戏:“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孩子们一脸淡定地看着看可儿哭了一会,他们似乎不以为然。
一会,八岁的老麻雀姐姐跑前去蹲下来抱抱可儿说,“可儿,让妈妈一直陪着你好不好?”可儿嘟着小嘴巴点了点头,立马不怎么哭了。
“嗯,你是优秀的嘞!那么快就不哭了。”老麻雀姐姐称赞道。
“是不是你刚睡起来妈妈就不见了对不对?”可儿点点头, “妈妈走的时候没有跟你说对不对?妈妈跟你说了吗?”笑笑姐姐畅畅姐姐也温柔地看着可儿说,可儿摇摇头满脸写着被理解后的感动。
“没关系的,我们看完电影妈妈就来了,如果妈妈没有说话算数你就打妈妈屁股好不好?”五岁的笑笑姐姐一脸认真地说道。
“好!”小家伙立马大声地开心地应了一声,脸上露出了笑容。姐姐们再次调皮地问:“打妈妈屁股好不好?”,“好!”一时间,楼梯口满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可儿都认真地坐在教室里跟着姐姐们看完了整部电影,我们看着很是惊叹,半天的分离就这样顺利度过了。
可到第二天,可儿再次接触妈妈时,焦虑的情绪状态再次上演。
所以,分离焦虑本质是一种低能量情绪状态,当孩子被理解,被正能量感染后便不再焦虑,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内观觉察自我,提升自身的正能量,便不再有分离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