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保障范围扩大!成都救助政策有新变化

对一个城市来说

社会救助制度是

一张“无形的安全网”

保障着每一位市民群众的权益

对城乡困难群众来说

社会救助制度则直接关系到

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因此

社会救助制度更需要不断完善

以适应困难群众

多元化救助需求

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8月2日,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建立防止致贫返贫长效机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文件原文

成都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 - 法规公文 - 信息公开目录 - 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

本次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改革后的制度有哪些变化?

别急,让我来讲给你听

问:本次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方案》中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定下了这样的目标任务:强化“主动发现、精准核对、政策配套、服务参与”四个环节,通过“改革兜底保障措施、完善专项救助政策、优化工作程序、拓展救助服务项目、强化组织保障”等方式,进一步统筹救助资源,强化服务能力,实现“智慧救助、精准救助、及时救助、温暖救助”,持续增强兜底功能,不断适应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的新常态。

问:《方案》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方案》重点改革任务分别从“改革兜底保障措施,推行精准救助”“完善专项社会救助”“优化工作程序,及时公平救助”“拓展救助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提出了19条改革任务措施

问:《方案》中有哪些亮点?

答:为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方案》提出,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前最低工资标准的四类家庭:低保家庭、低保边缘1类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50%以内(含50%)]、低保边缘2类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100%以内(含100%)]、急难(支出)型困难家庭(因教育、疾病及重大变故支出过大,实际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落实阶梯式救助政策,对疾病、教育、重残、突发事故等板块,实行分圈、实时、动态管理,结合实际,给予兜底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和综合救助。

已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并在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给予不超过12个月渐退期。

同时,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逐步实现兜底保障多层次、关爱帮扶全覆盖。

将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临时救助政策向服务人口延伸。

而在市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等方面

《方案》也提出了一些举措

↓↓↓

【医疗】

创新建立负担可控、责任共担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1类、低保边缘2类家庭、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体住院费用按规定进行救助。

【教育】

对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含高职、大专)阶段就学的低保、特困等家庭学生以及因身心障碍等原因不方便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残疾未成年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安排勤工助学岗位、送教上门等方式,给予相应的教育救助。

【住房】

对符合住房困难规定标准的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等实施住房救助。

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优先实施公租房保障,通过公租房实物配租和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给予帮扶。

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住房困难家庭优先实施危房改造,完善住房安全保障措施,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住房安全。

【应急】

在应急救助方面,应急管理部门在做好灾后应急期救助的同时,要及时准确统计过渡期需救助人员,对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实施过渡期生活救助。

经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期救助和过渡期救助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的,民政部门要按照“先行救助”有关政策规定,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帮助其尽快渡过难关。

【就业】

优先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按规定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及时将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拓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渠道,采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法律援助】

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面,提高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方案》优化了社会救助工作程序,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下放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

在申请审批过程中,原有的两榜公示简化为一榜公示。原有民主评议由必经程序改为可选程序。同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申请人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并独立出具调查报告,确保调查客观公正。

转变社会救助服务方式。运用“社会救助信息系统”“一网通办”“'一卡通’阳光审批”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救助事项办理向手机端延伸,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自助申请、办理情况手机查询、远程授权核对等服务,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以各类困境人群需求为统揽,项目化依托各级社工站承接多样化、专业化、个体化、精细化服务,加强兜底性民生服务能力。

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引领作用,提高救助资源供给整合性和有效性。以“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将社会救助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有机融合,从困难群体整体视角出发,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好不同部门的救助资源,丰富救助政策供给。


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成都民政在行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