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的组成人员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提到公孙瓒你会想起什么?乱世诸侯、刘虞、刘备、赵云或者袁绍?此外还有一个选项,也就是本篇要聊的,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在后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这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兵种。本身公孙瓒在对外作战时喜欢骑白马,他也聚拢了一批数千人之多的骑兵。所谓“白马”,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孙瓒自己精心挑选的白马,本身幽州也是产马的地方,二是军中的胡、夷人跟公孙瓒的喜好相似,都喜欢骑白马。

白马义从是掺杂了胡人的骑兵,不能说白马义从全是汉人组成,也很难说白马义从全是由胡人组成。问题就出在“义从”两个字上,“义从”指的是归附朝廷的外族。公孙瓒与乌桓交战多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胡人归附,毕竟胡人少说也有数十种,本身就内斗不休,前文也提到了公孙瓒军中身手矫健的胡人、夷人就经常骑白马。

“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曰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

可见这批胡、夷也是白马义从的组成部分,本身东汉时期也经常启用义从平叛。比如著名的湟huáng中义从,主要是月氏人,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与汉人混居,他们与羌人也有恩怨,在汉羌战争中以“义从”的形式出现,当年邓训只挑了几百人作为义从,后来处在张掖郡的数百户就被称作“义从胡”。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后汉书·邓训传》

像刘备在幽州也有收获他前去支援陶谦时就带着“乌丸杂胡骑,又如《后出师表》中提及的“突将、无前、賨cóng叟、青羌”这是刘备转战南北数十载攒下来的精锐,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族类的骑兵,虽然总共才一千人吧。另外,董卓的部下也多为羌胡,蔡琰在《悲愤诗》中就提到了“来兵皆胡羌”,这也是身在边境的常规配置了。

回到“白马义从”身上,既然被称作“义从”,而不是“义从胡”,说明胡人在这支队伍中的占比没那么大,甚至白马义从可能还混有鲜卑、羌人,因而没法冠名“义从胡”。如东汉末期,时任护羌校尉的段颎在平定羌人叛乱时,率领的队伍中就有“湟中义从羌”,可能是义从胡补充了大量羌人所致。另外,身在巴蜀地区的賨人,也多次为作为雇佣兵参战,出力颇多。

如果“白马义从”是纯粹由胡人组成的,那就没必要叫义从了,外族归附朝廷被称作“归义”如泄归泥、素利、弥加等人都被封为“归义王”,王同、王寄只是“归义侯”。从现存的官印也可见一二,如“汉归义羌长”、“汉归义鲜卑王”、“汉归义胡长”等名,羌、氐、胡、夷、蛮、鲜卑等均有归附的案例,朝廷对他们的处理也是迁入内陆,想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习性。

但是“归义”这个词在汉末可能还有别的用法,比如在吴国搞事情的隐蕃、马茂两人,分别被称作归义隐蕃、归义马茂。两人表明都是从魏国叛逃到吴国的,因而“归义”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可能更广,归附正义嘛,明珠来投笑纳就好了。

类似的,“义从”的释义也有待商榷,董卓说孙坚带的是“乌合义从”,但在孙坚起兵之初,只是募集了淮泗精兵以及同乡少年,可能是在凉州作战的经历让孙坚收集了一些羌胡士卒,也可能是单纯的与“义兵”意思相同。此外,赵云在投奔公孙瓒时,也带着“义从吏兵”,这里的义从可能是胡人,也可能是没正规建制的义兵。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陈矫:陈矫:同乡未必交好,司马懿未必人臣

三互法:孙权坐拥江东,为什么他不是扬州刺史?

赵俨:赵俨:曹魏四朝老臣,职业军师算我一个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