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孔垄东街印记
黄梅||孔垄东街印记
曹锦军
走过孔垄的东方红船码头,就来到了昔日连接湖北黄梅和江西德化两地的滩湖桥上,望着水平如镜的东港,许多有关孔垄的记忆渐渐在脑子中浮现出来。
【一】
作为在孔垄街上长大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东港的南面在1935年前是属于江西德化封郭洲管辖的,有封一乡,封二乡两个乡。南池、郭湾、张河、殷湾等地过去就都属于封一乡。
《德化县志》记载:顺治十七年立有界碑,封郭洲东止清江镇、南止大江,北止汤湖口,西止套口。文中所谓的汤湖口即今孔垄镇东港对岸德化街,此地原为汤湖,汤湖口和孔垄镇有桥相通,旧名汤湖桥,俗名德化桥。现在人称为滩湖桥。“正宜消夏一桥横,画舫转浮月满轮,银抹栏杆风拍水,几多幽韵出波纹。”孔垄八景之一的“滩湖映月”就在这里。
小时候的孔垄镇,叫孔垅镇。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以为孔垄镇叫“恐龙镇”,是出过恐龙的地方,其实是南宋末年,有孔氏一家逃荒到这里的小坝上结庐定居,垦地围田,从此这里叫孔家垅,后简称孔垅。现在官方称之为“孔垄镇”。
当年这个桥的两头各有石狮子一对,造型各异,如今好像残缺了了一只,显得有些沧桑。桥下的水连接着东港、西港、邢港、祭塘,是可达长江的。在去年98+特别洪涝灾害中,孔垄的水利设施发挥着巨大作用,把太白湖等内湖的水通过北水南调排放到长江,缓解了黄梅防汛的严峻形势。
站在桥上往东望,东方红船码头清晰可见。上世纪80年代,码头前的东港有100米宽,现在被挤占得只有50米。红火的时候,每天有上百条船在这里停靠。当时很多人到小池到九江,都是从这坐机帆船去的。
码头再往东一点就是黄梅二中,这里曾经是文昌阁庙。“两两灯花拱众星,声声蛙声助书声”的“文昌夜读”是孔垄八景之一。
【二】
孔垄的东街,东西走向,从黄梅二中到猪坝头桥全长一公里,过去是条清幽的青石板路,临街的门面,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瓦房,大门都是编了号的木门板。轴承厂、二医院、孔垄镇街道办事处、供销社、财政所、食品所、文化馆、国营商店、农行、信用社、孔垄广播服务部等单位,还有文化遗址万年台都在这街道。如今,老房子所剩无几,历史的痕迹很难捕捉到。
东街的关帝庙,有点故事。是宋朝的一个抗金将军在此安营扎寨,和对岸的金兵打仗是屡战屡败,他焦虑不堪。晚上做梦,居然梦到关公在授他兵法。第二天,他带兵出击,大获全胜,于是在此建关帝庙一座。
1945年,据守在孔垄的日本兵在战败时,把平时掠夺来的黄金、金条把宝贝埋在了关帝庙里。直到中日建交后的若干年,也就是1983年左右,专门来此寻宝,结果大失所望。
这条街是1986年前,孔垄最繁华的街道。不但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还有车流——独轮车、自行车、板车、小汽车都穿梭其中,简直就是小汉口的翻版。
【三】
小镇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列架的青砖瓦房,走进那样的房子,会顿时感觉时间变慢了,好像进入了黑白胶片时代,人可以轻轻松松,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连呼吸的空气也带有一丝甜味。
原来的轴承厂现在开发成了商品房小区,小区的休闲广场也就成为了群众唱歌跳舞的地方。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吸引了周边乡镇爱玩的人也都跑来凑热闹,
游离在东街的新老建筑间,让人感觉到古镇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或许不久的将来,小镇还会迎来腾飞的机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作者:曹锦军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协会员、黄冈作协会员、黄冈摄协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 、《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主编。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3月1日起,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暂定名)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数2000本。作者有国家级作协会员、省市县作协会员、文学博士、文学爱好者以及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诗词楹联会员。欢迎企业、商家、个人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