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教培机构,可能是我们壮士断腕的第一步
最近,接触到本市某课外英语培训机构前老板,其人自称由于资金链断裂,“曾经身价上亿,如今负债七千万”。针对课外英语教育和当前教培机构现状,和这位老板交流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写这么一篇文章。
上周偶然被邀请到一个500人的大群,群里基本都是一线城市焦虑的中产家长,他们讨论的是什么呢?是如何让孩子能“超凡脱俗”般的优秀。这些家长一个个功课十足,对各个地方的优质学区房如数家珍,甚至孩子还上小学时就规划好了高中就出国留学的方案。
平时,群里的讨论我很少参与,但当我看到群主在刻意探索一个13岁就上中科大少年班、现在在斯坦福念书的北京姑娘“成才”经验蛛丝马迹时,我忍不住了,质疑他们的目的到底真的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孩子成长还是为己谋私、揠苗助长,结果马上就被踢出群了。
这轮对校外教培机构的整顿,针对的并不是学生,正是那些“浑身上下充满精致利己元素”的家长们。在这些家长面前,连孩子都能成为满足自己名利心的工具。
(前段时间,某地有个新闻,说正读初一的女孩,考了全年级前三后,却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自杀了。遗书内容让人心碎,大概意思是我终于实现了你们的愿望,考了全年级前三,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抚育,现在请让我自由地去死吧)
为什么邯郸学步“天才”成长规律的群里有这么多拥趸?为什么就有家长觉得天才的经验也是能为你孩子所用?为什么就有人能以此为自己牟利?为什么人家孩子到处补课,你的孩子就一定也要到处补课?再有,补课真的能提高成绩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本市场的反应,人可能会说谎,钱却从来都不说谎,今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好未来、老虎基金清仓跟谁学、教培相关的企业股价全部腰折,资本明显已经对校外培训市场失去了兴趣,不论是政府的思路还是资本的预判,这种种迹象在表明,针对校外培训的大改革即将到来,可是教育培训为什么突然锁定整顿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让孩子更累吗?
事情远远不只是一次整顿那么简单,这件事情关乎教育的本质和国家的未来这就要从基础教育的本质说起。
基础教育的主要作用,其实是筛选,这个作用非常微妙,因为全社会的优质高级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社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名校一共就录那么些人,国家也不需要人人都具备战略思维。
那么,到底应该让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谁有资格去成为所谓的知识精英呢?基础教育里面的中高考就是层层的筛选,把有天赋的孩子选出来,让聪明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对于社会来说回报是最大的,因为你选出来的都是好苗子,培养起来自然更容易,培养成本更加可控。
很多人抱怨说,初高中的有些知识考试完之后一辈子再也用不上了。说的确实没错,中学各种考试里面最后那几道大题可以说就是故意为难普通人的,根本不具备生活上的实用意义,作用就在于区分和筛选,把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选出来。
怎样才算天赋好学习能力强呢?别人每天上学八个小时,你放学后课外培训再加四个小时,然后你比别人考得好,你那能叫天赋吗?
那不过是你爸妈更舍得投入,然而,凡是天赋之外的努力都是不可持续的。等你打鸡血上了大学你还能够这样每天学习12个小时吗?等你工作了你一辈子都能坚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吗?
所以,就考试而言,课外补习班其实是一种作弊,就跟体育比赛打兴奋剂是一个道理,歪曲了人才选拔的本意、伤害了教育公平。只不过,你为这种作弊掏钱了,所以大家也都不好意思说你。
从教培机构这一端来看,资本逻辑的第一步从来不是提升产品的质量,而是烧钱抢占市场,毕竟打磨教学质量需要非常长的周期,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好多年时间才能成长起来,资本是没有这个耐心的,提升教学质量太难,但是制造焦虑就简单多了。
2020年全国培训机构用来打广告的费用,普遍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家长交的学费一半都用来打广告了,有些机构(比如跟谁学、作业帮)他们的财报是公开的,你只要一查就能看得到,他们去年研发费用是7.3个亿,占总费用10%,销售费用则高达58亿元,销售费用占收入的80%多,家长交1000块钱学费,给老师提升教学水平的钱只有100块,800元都用来打广告了。
到这一步,还只是坑家长钱的问题,还不算大问题,但如果不管他们,等培训机构第一阶段圈到钱,想要保住市场,他们就会开始想办法提升教学质量,自己培养老师肯定来不及,资本的竞争都是以小时为单位,那最快的办法就是挖公立学校里的优秀老师。
迄今,我国教育已经经历了数次巨大的改革,每一次都是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那么2021年的这次,也是革命性的。
至于原因,说孩子太累也好、教育幸福感的问题也好、教培行业野蛮生长也好,但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本质逻辑有两个:一是老龄化城市化带来的产业工人断代,二是大国博弈带来的突破“卡脖子”需求。
本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质量却不尽人意,年轻人既不愿意务农也不愿意务工,一些本科、硕士生都开始送外卖。
我们的教育分层设计是向别的国家学的,最开始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逻辑对于制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不是特别成熟,这也就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产业在不断迭代,新出生的孩子不必为了温饱去务工务农,自然,职业技术这条路也就越发展越不好。
而我们的高考制度,并非选拔创新性人才最好的方式,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筛选和分层,通过制度公平维持这个社会的向上通道。
不是高考制度不合理,我认为,在我们中国当下的国情下,高考仍是最合理的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制度。
前几天看了一篇报道,在美国最顶尖领先的领域中,有大量的中国人和华裔,以5G赛道的明珠AI领域来看,美国这一领域近1/3科学家都是中国人。
中国人很聪明,也很优秀,但有的事是受时代之限,没有人能够逾越时代。杨振宁钱学森都说过这些问题,很深刻,我也就不展开了。
和平年代创新性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中美博弈下,科技脱钩和更加严格的科技封锁,让时代之变变成了时代质变。
也就是说,我们突破的唯一出路,就是高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依靠顶尖科技人才。
你可能会想,我们如今很多领域也很超前啊,在国际领先啊,我们的科学家也很厉害啊。但你要看到,从奠定咱们国家安全地位的两弹一星工程到如今的航天巨大成绩,完全本土自主出来的人才有,但不多,很大比例都是留学回来的。
还有一个新问题就是时代变了,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过去那些精英阶层和中产上层把孩子都往外送,学的也都是什么文史哲,但未来,如果还是走常青藤名校这条路,如果孩子能融入美国社会还好(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融入不了美国社会),否则,学了几年又回来,中美的隔阂会让你的孩子没法兼容,有可能错失中国崛起的最好二十年机遇。
那到时候可能真的是赔了钱财又折兵,回国还不好找工作。
这两年,教培机构的乱象有多严重呢?大的机构还好一点,很多民营中小机构,资质不全、价格欺诈就不说了,就看他们的营销丑态,就让人受不了。
此前,某教培机构打广告说:“不让我们培养你的孩子,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还有的说“你的购物车里,必须有孩子的未来”,等等吧。这种难看到极致的吃相,说实话,任何人看了应该都不舒服。
而且,据我所知,一些花重金给孩子报了名的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但没提高(这个就算了,毕竟,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很多,也没有哪家机构保证一定能提高多少多少分,本质上,教培机构做的就是对赌的生意,玩儿的就是概率,花钱买一份安慰),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副作用。
比如,很多机构上来就推销自己的App,所有作业都能在上面问,结果孩子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思考,而是立刻拿起手机寻求软件帮助;还有的顺带给你捆绑销售一堆网课,让孩子每天打卡,结果成绩没提高之前眼睛先近视了;几乎所有的教培机构都是以应试为导向,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甚至可能孩子在课堂上刚点燃的好奇心,到这里又被浇灭了。
最近,中财委第十次会议再次强调了促进共同富裕。我觉得按照国家的部署来看,这绝非一句口号,关键看接下来的几步怎么走。
实际上,整顿无良的教培机构,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也昭示了我们国家壮士断腕的决心。
教育,是富裕群体最牢不可破的阶层防线。
这些家长,表面上想的是怎么让孩子“超凡脱俗”般地优秀,骨子里想利用教育为自己铸就跨越不止一代人的财富壁垒。
可以说,教培机构不规范化,教育不公平,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
美国在这方面是个现成的例子。为什么美国无论怎么改革,都拿华尔街那帮精英没辙呢?因为那帮人用教育和资本筑起了一道加强版的护甲,名校学历是混迹华尔街的必备敲门砖,而华尔街的资本们宁愿看着纽约街头的流浪汉无动于衷,也会积极给各大常青藤名校捐款。教育和资本,这两者已经形成了紧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2016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教育差距与贫富差距呈显著正相关。比如,美国家庭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同龄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贫困家庭的孩子知识水平高出数个年级,在经济收入差距越大的学区之间,教育差距越大。
报告还显示,种族和阶层也是影响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高收入和白人家庭孩子拥有竞争优势,低收入和非洲、拉美等少数族裔家庭则处于弱势地位。
斯坦福大学的这份报告是通过分析2009年—2013年不同学区的学生数学和阅读测试成绩,并参照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等测试成绩做出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这么一个老牌发达国家,竟然还没有普及高中教育。
在斯坦福大学之前,布鲁金斯学会就公布了一份研究成果,其内容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容易辍学,收入差距同教育水平互为因果,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收入不平等更严重,社会流动性不佳,收入差距同高中辍学率呈明显正相关。在阿拉巴马、得克萨斯、佐治亚、路易斯安那等收入差距较大的州,高中辍学率甚至超过30%。
穷人的孩子读名校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富人家的孩子却总能通过各种方式被自主录取。而且美国的富人一般都让孩子学文史哲,这些专业在招录时都具有一定模糊边界,虽然专业知识不实用,但非常有利于培养人的气质和口才(说白了就是混圈子),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混迹上流社会的能力,阶层就更固化了。
尾声:
无序生长的课外教培机构,它所服务的无非是那些算盘打得噼啪响的家长,平添了人们的教育焦虑。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教育都是促进阶层流动,给底层群众更多出彩机会的最佳渠道,这是我们和欧美社会非常显著的区别。
效率和公平是不可能兼得的,如果说改革开放前40多年我们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十四五”时期开始,国家就会更多地在公平上发力了。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未来确定的大方向是:全社会财富再分配。银行、地产、金融科技、教育等增加民生负担的行业,要让利出来反哺实业、制造业,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缩小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