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心肾相交
《黄帝内经》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肾同源,母子相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肝肾精血可相互化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生,肝血的化生亦有赖于肾精的作用,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生精。
肝肾阴阳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肝肾阴阳的充盛与平衡。
疏泄与封藏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气疏泄太过,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既相反又相成,从而使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
《张氏医理》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精血。” 此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宠气畅,疏泄条达,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所以补养肾脏,自然离不开对肝脏的调和。
心主血脉,它能够配合其他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输送全身;肾是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心肾相交”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心肾相交”也可称为“水火既济"
中医上认为,心属火,位于上焦;肾属水,位于下焦。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资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从而使心肾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
“心肾相交”,亦为心肾阴阳互补
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个脏腑的阴阳保持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的两脏腑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因此,在日常养生中,一定要注意让心肾相交,心肾功能协调,相互平衡。
要养好心,子时要入眠,午时需小睡
子时”是夜里11点到次日1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这时人体中的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力量很弱小,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最好。睡眠充足了,体内的阳气才能生发起来。
“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之时,这也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此时的养生重点就是养阴,且尽量不要去干扰这个天地自然的阴阳交界的过程。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