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国公张信:历事洪武至正统六朝,朱棣的救命恩人,政坛的常青树

郧国公张信是贯穿明初历史的一个特殊历史人物。他从洪武后期继承官职开始,一直到正统七年才去世,切实见证了明朝历史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而他一开始任职即得到宠信,不管是靖难之役,还是高煦之变,不管是哪朝天子,他的宠信始终不减,一直是明朝皇帝最亲信的大臣之一。他的爵位一直有增无减,是明初政坛的真正常青树。

张信是一名武官,他的父亲是张兴。在朱元璋时,张兴是永宁卫指挥佥事。后来他父亲去世,张信继承其官职,移至普定卫、平越卫任职。普定属于现在贵州的安顺市,平越是现在的贵州省福泉市的前身。当时的贵州尚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该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明初,对于明朝的归属感其实不是特别强。普定、平越卫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备他们,镇守明朝的边远之地。洪武间此地大的战乱虽然没有发生过,但是局部的小战乱应该不少。正因为此,张信的勇武得以有了发挥之地。在他自己的努力之下,他升任至都指挥佥事。

明初的兵制主要是卫所制。都督府、都司、卫、所这是卫所军制的四个等级。所主要是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卫是指挥使司,包括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副使、指挥佥事等。都司是都指挥使司,包括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副使、都指挥佥事。都督府指五军都督府,有大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张信从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可见他在洪武年间还是非常拼命的。

虽然没有明确史料说朱元璋很宠信张信,但是《明史》中曾讲,建文帝初继位,大臣们就交章推荐张信智勇双全。可见张信在洪武朝应该也是风生水起的那种武将,很得文臣的好感和佩服。更有可能是朱元璋曾经特别夸赞过,甚至有可能是朱元璋为朱允炆事先挑选出的辅政武臣之一。

到了建文朝,朱允炆在大臣们的推荐下,任命张信为北平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明朝将天下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一直隶。北平布政使司后来在朱棣时改为北直隶。承宣布政使司又简称为省。每省中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军政跟司法。张信担任的便是都指挥使司的主官都指挥使。从都指挥佥事直接被提升为都指挥使,基本上达到了地方武官的极限,中间跨越了同知、副使,连升三级。张信之受建文帝宠信可见一斑。这更证明了一点,朱元璋应该是早就对建文帝有所交代,张信应该也是他看重的好苗子之一。

北平是前朝都城,元朝的大都,又是防备蒙古进攻的前沿,而且是明初最有权势的藩王燕王的封地。朱允炆之所以任命张信至此,就是为了让他监视燕王朱棣,跟谢贵、张昺两位统兵将领一起谋划、布置秘密逮捕朱棣,完成建文帝的削藩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任重道远。

张信虽然接受了朱允炆的凋令,但是在是否对付朱棣的问题上,他却与朱允炆产生了分歧。在镇压叛乱上他毫不犹豫,但是做这样的事他却有些游移不定。朱棣在洪武年间多次统领九边军马进攻蒙古,其父亲可能也曾经在朱棣麾下效力,武将对曾经的统兵大将那种情感,不是一般关系可以比较的,尽管朱允炆与他是君臣关系。

张信在犹豫不决时,被他母亲看出了不对。他母亲便揪着不放,追问其缘由。张信很孝顺,他不想忤逆自己的母亲,于是将自己所受的密诏及针对燕王朱棣的阴谋告诉了母亲。他母亲听后大惊失色:“千万不可如此做。你父亲曾多次跟我说过,燕王身有王气,将来必有大成就。你不要任意妄为,连累家族被诛灭。”母亲的一番话让张信终于下定决心站在朱棣这边。

当时朱棣为了防备朱允炆,假装卧床生病。张信连续三次来到燕王府邸,想要告诉他朱允炆的密谋。可是燕王府却不知道真情,他毕竟是朝廷的都司,燕王以为他是来刺探自己虚实的,所以每次来都被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张信犹不死心,终于找到了一次机会见到了燕王朱棣本人。

朱棣当时还在假装生病,躺在床上演戏。张信一进入卧房,即跪拜在地,将朱允炆的密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言辞恳切,语带急切。朱棣一听,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赶忙召集燕王府的护卫们商讨计策。就这样朱棣先发制人,夺取了北平九门,并将谢贵等逮捕,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可以说如果没有张信的提前告密,朱允炆的计划很可能就成功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张信对于朱棣的恩情之大可想一般。朱棣非常感激张信,常以“恩张”称之。

等朱棣占领南京,登基称帝后,张信比照其他将领,被升任为都督佥事,封为隆平侯,禄千石,颁发世伯券。其实他在靖难之役中也没有太多的表现,这封爵主要便是因他提前报信。也就是从朱棣开始,张信对朱棣一脉的恩情一直被后世皇帝继承了下来,他在后世皇朝的所有待遇都是源于他当时的一时转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老朱家还是很重视感情的。皇室也并非完全薄情寡义。

朱棣登基后,想要更加重他的威权,加深与张信的关系,便想将他的女儿纳入宫中为妃,让张信成为外戚。不过张信坚决推辞,不敢承受皇帝如此大的天恩。朱棣见他言辞真切,也就打消了这个想法。不过自此之后,朱棣对张信更加宠信。

张信在永乐朝的角色与洪武朝有很大的不同。在永乐朝,朱棣主要将他当作是一种秘密力量,负责监视、处理与各藩王有关的事,主要在暗中行动。他手下应该掌握着一支秘密力量,像暗卫之类的势力。

不过这类事情,很多大臣并不知情。就连当初张信北平告密之事可能也属于保密状态。《明史》记载:永乐朝的都御史陈瑛曾上疏指责他“无汗马劳,忝冒侯爵”。没有任何功劳,却被封为侯爵。这句话足可说明一切问题。

当然,张信行事也并非完全小心谨慎,有时候也会恃宠而骄。永乐八年,都御史陈瑛上疏弹劾张信,说他强占丹阳练湖八十余里,江阴官田七十余顷,请求交由地方官员惩处。朱棣看完奏疏后,也不生气,不过做做样子还是要有的。他对大臣们道:“陈瑛所言甚是。当年中山王有一片沙洲,乃是周围村庄灌溉水道必经之处。他的仆人擅自将水道截留以取利。徐达听闻后,即将此地归官。连中山王都如此,张信怎么可以这么做呢?”他下令将此事交给地方官员处置。不过后来因为他是勋戚,很快便被朱棣压了下去,也没有真正作出惩罚。

朱棣话中有话,表面上是以中山王为例,谴责张信行事过分,实际上是将此事归结到张信的奴仆背着主人胡作非为上,一句话就将张信的罪名给摘清楚了。后来不了了之也就理所应当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帝王逻辑。

这点上,史书上普遍都以此批评张信,其实这背后可能另有隐情。作为在黑夜中行走的势力的掌舵人,谨慎是最基本的原则。即便他再有权势,他也不应该作出这种强抢田地的事,让自己暴露在朝野上下。丹阳练湖类似于梁山泊,是湖水、沼泽、芦苇地集中的地方。江阴官田又是明朝朝廷直接隶属的田地。再结合朱棣的语气,张信所占的这些地方很可能是朱棣特意拨给他,让他作为秘密基地或者钱财来源的地方。

永乐二十年,张信跟随朱棣北伐蒙古,负责督运粮饷。仁宗朱高炽即位,张信被封为少师,给予世侯券。宣德元年,跟随宣宗朱瞻基征讨朱高煦。宣德三年,宣宗巡视九边,张信被任命留守北京。四年,又督师一万五千人修浚河西务河道。正统七年五月,张信于南京去世,赠郧国公,谥恭僖。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一直继承爵位至明亡。

张信虽然没有张玉、朱能等轰轰烈烈的武功战绩,但是他却很少遭到皇帝的怀疑。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尽忠职守、不过分牵涉到朝廷政争之中。他可以说是朱棣的影子。他的经历证明忠于皇帝比选择任何朝中势力都要重要、靠谱。到永乐末,张信基本开始走到明面上。虽然在以后几任皇帝时他也没有处理过什么大的事务,但是宠信仍然不减。他的遭遇彻底打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魔咒。他的后代一直安享富贵至明末,这也是明朝勋臣中的一个异数。

(参考文献:《明太宗实录》、《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欢迎关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