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九月:陈其林访谈
编者按:2014年,一份来自深圳九月杂志的访谈邀请,摆在了陈其林的办公桌上,九月是一本90后创办的杂志,起步不久,陈其林考虑了一段时间,为了诗歌,也为了文学精神的传承,欣然接受了这次简易的采访……
人物简历:
陈其林,湖南醴陵人,大专学历,从199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被《诗探索》《中国现代诗》推荐赴考,赴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进修。2000年出版诗集《红房子》,此诗集同年被艾青诗歌馆永久性收藏。2009年主编出版《瓷城精英》,2010年出版诗集《谢谢你》;为《中国文艺》杂志、《中国名家》杂志、《世界文艺》杂志编委,中国当代作家协会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耿飚将军研究会会长。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陈其林老师做客九月杂志。
九月:陈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做客九月杂志。众所周知,您曾经写过一篇对海子的诗评,这篇《对海子的批判》发表后,反响强烈,在相关网络上誉为建国以来最为辛辣的诗评。我想问的是,当时您的创作的初衷是什么呢?
陈其林:你好!谢谢九月杂志对我的关注。
其实在我写的《对海子的批判》一文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写这个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不想年轻的诗人们再为诗歌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毕竟每一个生命载体,都有除了诗歌之外的责任!我一直以为,诗歌没这么玄乎,属于正常人的艺术行为。不仅是诗人,每个生命在生活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困扰。诗歌作者大可不必把自己的小痛小苦扩大到不能自拔,而且借用诗歌宣泄到强求人家关注的地步,诗歌更多是要给读诗的人什么!诗歌不能给人以美感,不能给人做人的道理,不能指导生命中困扰的人以方向等等,那么我们现代汉诗的作用又在哪呢?
九月:一直以来,您的诗歌风格都是亲切自然,朴素明丽。对于一个经历过人生起伏的人,很多人对于您依然保持的这种达观的心态都很钦佩。您可以说说您对这方面的看法么?
陈其林:关于这个问题,我要感谢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他的一个经历让我很惊讶,因为他曾经为了自己办的公司而偷过铁道上的枕木。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因为他做过“贼”而受到任何影响,这就是文学真正的魅力。我以为,挫折是一个强者的财富。相比之下,没有挫折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九月:有人说:现在的中国诗坛如果少了市场炒作,少了名人效应,是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这样的批评,也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对诗歌这种文学载体渐渐忽略甚至是蔑视。请问,您对这一现象是怎么看待的?
陈其林:这个现象在我看来,在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中国是不应该发生的。我以为,在我们上个世纪的诗歌导向出了问题,上个世纪我们的诗坛领袖,诗词名刊,把自身对这个世纪的诗歌前景的预判,利用诗歌爱好者给予他们的话语权,而引入了这个轨道。他们共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是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中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诗歌照样存在,诗歌在民间的热情越来越高!对于蔑视,我只能说,这更证明了诗人不易,诗人要先做生活的强者。在强者眼里,蔑视与妒忌永远是勇敢前行的动力!
九月:在您的两部出版的诗集,从被艾青诗歌馆永久性收藏的《红房子》到《谢谢你》,都凸显了您特有的风格。总是在用一种明丽朴素的文字去描绘生活里的影子。不知道您是怎么理解生活的?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陈其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感谢一位师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的生活极其艰难,其实生活的艰难也一直伴随着我左右。那时我对自己生命前景有过无数次的拷问。为此写过一份信给当时在《诗刊》社任编辑的邹静之先生,他的回信是:先生活好,再写好!我还要感谢一位朋友,她是醴陵市原来管文化的副市长,是她把我这样一位文学痴迷者拉回到真实生活的轨道。她告诉我: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对人对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为此,我面对生活中唯利是图的小人,我也相信这句话!
九月:您出生于醴陵地区,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您也总是会把醴陵的一些人文气息的“底色“很自然的溶到您的作品里。现在回想过去,您觉得是您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导致您后来选择做一位诗人么?
陈其林:醴陵是个山青水绿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最为感激的土地,它不仅养育了我,还给我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这个时代的诸多拷问!在一个有过一些经历的人来说,童年总是令人回味的。弗洛伊德说过:诗人是记忆的守护者。人的记忆往往愿意留下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以为这是诗人必备的天赋!我的一位学友是一位记者,在他的眼里,我就一诗歌犟驴,曾劝我放弃诗歌!几年后,他只好以诗人来称呼我!有位文友对我的评价是三气融为一体的怪物:文痞的痞气,江湖的义气,文人的傲气!
九月:最后一个问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网络上也不断涌现新人作者。对于这些渴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实现梦想的新人们,你有没有一些相同的经历,或者是好的建议给他们?
陈其林:我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是自己认定的美好事物,坚持才会有收获。在中国的土地上,文学不能违背中国传统,建议广大的文学新人,在准备从事文学的之前,多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多看一些国学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个时代,物欲洪流,唯利是图,不是缺钱,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承,在我们这个时代已软弱无力。
九月:确实是这样的,陈老师作为文学上的前辈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作品和经验都有许许多多值得现在年轻人学习的地方,再次感谢陈老师做客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