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脉学并不相同,你误入歧途没?
导读: 本文选摘自黎伯槩《医海文澜》“历代脉学异同考略”一文中主要内容。该文对历代脉学异同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历代医家脉学的特点。
由本文可知,脉学经历代演变都不曾真正统一,其中不乏真知者,也不乏歧途者。谁真正掌握了脉法,谁又在信口开河迷误后人?或许在您持脉之后方能真正清楚了。
1 岐黄之学
有三法:一者分全体为三部九候,验独大与独小,相失与相调。二者取两手寸口,以验脏气,喉边人迎以验腑气。三者独取寸口,以验全体脏腑之气。
2 越人之学
《素问》诊脉分三部,即头、手、足,九候即三部各有天地人,三三为九。《难经》则三部九候统诊于寸口,分寸口之寸关尺三部,分三部之浮中沉为九候。
3 仲景之学
其诊脉,单寸口,或兼趺阳,或兼少阳、少阳各部,对脉象的解释与《内》《难》皆不同。
单寸口者,取《难经》法,三部同等,统言寸口,三部不等,则分寸口、关上、尺中。
兼趺阳者,取《内经》中部诊法,寸口候脏,人迎候腑,趺阳为胃脉。少阳脉、少阴脉则少见,散见书中。
4 晋代之学
王叔和《脉经》采《内》《难》仲景之说而剪裁之,并时出己见,如神门命门在关后,人迎气口在关前(古诊法中人迎为颈动脉,气口即寸口脉),辨诸脉形状于指下,分配脏腑于左右寸口。其分配之法与《素问》多有不同,为后人所从,也为后人诟病。
皇甫谧《甲乙经》所载脉学皆袭《素问》《针经》《明堂》,而无自作,故世称黄帝《甲乙经》。
5 南北朝之学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将女人心肺诊于尺,倒装五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本于《内经》。
6 唐代之学
孙思邈《千金方》纯取寸关尺,盖叔和以来已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主病脉象,生死脉法,尚为详备。
6 五代之学
高阳生《脉诀》一书假托王叔和之名而撰。其亦同褚氏将女人脉法倒装,立七表八里九道名目。因其书易读,盛行一时。但被后世戴启宗辈力诋之,认为脉学之坏由此而起。
7 宋代之学
朱肱《活人书》引《中藏经》,用寸关尺,列五色脉病,脉内外证诀,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从,多主五行生克。
而本书则专发挥仲景之学,首一卷论切脉,专为伤寒而设,且先之以人迎气口,谓天地要会终始之门户,另袭高阳生七表八里之说。
崔紫虚《四言脉诀》是先引《千金方》“脉法赞”,后则加入自创脉诀。其诊法以浮沉迟数为四纲,以其易诵,后世医家多载之。
储泳《祛疑说》赞《脉诀》脏腑部位,女子脉背看二事。
陈无择《三因方》采集《脉经》诸说,而略仲景之学。如论浮脉主病二十六,而仲景“浮则为虚”之文刚略去,弦脉主病十五,而仲景“弦则卫气不行”之文则略之。
王贶《全生指迷方》有《脉论》《辨脉法》明白晓畅,并论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剖析其理,可谓诊家枢要。
庞安常谓《脉诀》鄙俚,著《论脉》穷究《内》《难》之脉法,谓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气口,二脉相应,然后知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
8 金代之学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原脉”一篇,不单论主病之脉,又杂引道、儒二家之说,又谓脉有五常,仁义礼智信,逐条诠解,发前人未发,名虽异而理纯正。
9 元代之学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一段,将人迎气口分属左右两寸口,是后世叔和法,非《内经》之人迎气口,却引《内经》之语,实在有误。又曰外感见左大,内伤见右大,以左右二脉大小验内外。
王好古《此事难知》亦左手诊外感右手诊内伤,谓仲景言外感,《难经》《脉经》言杂病,外感以弦为阴,杂病以弦为阳。
陶九成《辍耕录》“论脉篇”推重《脉诀》。
朱震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论脉,本前人男子寸盛女子尺盛之说,解之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谓弦坚之脉为脉无水不软之意,最难调治。
涩脉有虚实寒热,忧郁怒气,老痰凝血,所因不同最难体认。
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首,涩为中。脉大病进,为阴虚阳乘,当从虚治;加得之外伤,为邪客于经脉,当作邪治。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言十怪脉。
滑寿《诊家枢要》语简而要,尤以论持脉诸法数条为最,如凡诊脉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
齐德之《外科精义》载脉证名状二十六种,三部脉证所主证候杂病甚悉,皆宗古法。
戴启宗《脉诀刊误》考证《脉诀》旧文,为之辨正,一一核实《脉诀》之误。
10 明代之学
李时珍《濒湖脉学》列二十七脉,编为体状相类主病诸诗,载《脉诀》亦有删改,并辨高阳生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男女反看之谬。其分配脏腑之法,大肠诊于右尺,小肠诊于左尺,与叔和异。
李中梓《诊家正眼》、《医宗必读》其两手分配脏腑从于《内经》与滑寿,以左尺兼诊小肠膀胱,右尺兼诊大肠,与叔和异。
三焦统司一身,分诊于左右寸关尺,心包络诊于左寸,命门无经络,不诊于右尺。
又谓人迎气口在左右两手分之,又谓在右手一部分之,肺在寸为人迎,脾在关为气口。
李梴《医学入门》谓上古诊法有三:一为三部候各脏,二为气口人迎决内外因,三为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形身。
而其据王叔和、孙思邈、李东垣等说,将左关上为人迎,右关上为气口,却以上古诊法名之,未免失考。
故书中有自乱者,如曰经言人迎亦胃脉候饮食又曰人迎候外感,如此等等,是自取其乱。
李瀠《身经通考》谓上古诊法精详,故取十二经,后世诊法简约,故独取寸口。并曰女子取太冲尤不可行,并论从证不从脉。
徐春圃《古今医统》“脉诀辩妄”,详论《脉诀》之误。两手脉候部位与李中梓同,言古人诊法有三,详明于李梴,而本庞安常之论。
辨人迎为颈动脉,本其师汪心谷质疑之论,辨神门命门人迎皆各有经,不能牵合于气口,盖力崇《内经》,将叔和以下之谬说一扫而尽,不留余地。其诊法分统候属候,亦为创例。
张锡三《医学准绳六要》从《难》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不从叔和法,谓只可从寸口候他脏之气,非他脏经络在此,仅左人迎右气口袭叔和之说。又详载妇人胎产脉、反关脉。又言平人素虚脉为无病。此前人未言者。
陶节菴《伤寒六书》专论伤寒,言脉亦以伤寒为界,谓邪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其情矣。
又谓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又所辨伏脉二因,一为寒邪不得发越,便为隐伏,当攻之;一为六七日别无刑克证候,或昏沉冒昧,六脉俱静,或至无脉,此正欲作汗,勿攻之。
章潢《图书编》论平人脉象之常象,如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紧脉紧,性缓脉缓,室女尼姑脉濡,婴儿稚子脉急,在一岁中,一月属肝,十月属膀胱,一日中子时注胆,亥时注三焦。寸口脏腑分配取于《内经》,左诊外感右诊内伤本于东垣,“总论”中袭完素语。
喻嘉言《医门法律》崇《内经》脏腑分配之法,驳叔和脉法,又发挥《难》“脉不满五十而动一止”之语。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当以《内经》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伍死生之说,曰“一脉主病数十,苟不兼之望闻问,将断其为何病?”其脏腑分配亦崇《内经》驳叔和,并辨气口为寸口,人迎为颈动脉,驳诸家谬论。
陈士铎《辨证录》谓《脉诀》言愈多旨愈晦,不必纷扰于七表八里之说,曰脉不出浮沉迟数大小虚实滑涩十法,死脉不过鱼蝦、禽兽、弹石、劈索、水流之异。却谓《灵枢》脉象不可为法。
卢之颐极崇古,其《学古诊则》纯在《内经》仲景之学,以形体、至数、往来、举按、部位为纲,统辖《内》《难》仲景一切脉象。又论指法、看脉,尤为精切,发前人所未发。
明人脉学多好崇古,夫崇古则无庸创新,创新则不能合古,自岐黄以来,所创新者,王叔和之分配脏腑部位,左人迎右气口,神门两在关后,褚澄之男女倒诊,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而已,盛行于宋金元,至明代屡受攻击,其说已不能自立,则脉学复古可知。而不然,彭用光载入之“太素脉”亦于此时出世。
彭用光《体仁汇编》载“太素脉”之由来,曰太素脉能之人贵贱,流年祸福,事情休咎,流于民间已久,自彭用光始录。
自“太素”发见,医家多所驳斥,然亦不能尽斥,如张锡三、张景岳皆驳斥甚力,然有采太素脉之语,张锡三谓“贵人脉清虚,富人脉沉实,绵长多寿,燥急多夭,艰涩主贫,浊滞主贱,女尺滑实有力则多育,涩弱或偏肥偏瘦,则难有嗣,乃屡验者。”
张景岳又采吴昆论“太素”可采之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多寿。质浊脉浊,贫贱而所忧。”
景岳又谓:“人秉天地之气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禀之浊者气血浊,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
11 清代之学
张璐《诊宗三昧》,评述诸家脉理,并曰“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慧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右高阳生而左王叔和,并引据为高阳生者翻案。
高世栻《医学真传》,其从师于张志聪,从《脉诀》与其师同,而其又从禇澄之说,与其师大相反对。
黄元御《灵素微蕴》《金匮悬解》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并诃诋历代名医之误,独高阳生大肠候于右寸,小肠候于左寸之说未尝非之。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以为病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一脉可主数十症,一病可见数十脉,以为无凭,而又确有凭,而究亦不尽可凭,总以参合四诊,乃为有得。
其论岐黄仲景之治病法,愈密愈疏,而汉以后之说使后世有所考见,论颇持平。独“太素脉”到底诘驳。
柯琴以仲景名阴名阳之十种脉,谓阴阳两分,自成对峙,阴阳配偶,惟见五端: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不得概以脉象视之。又论脉有对看、正看、反看、平看、侧看、微底看六法。
高鼓峰《医家心法》辨脉证从逆,又旁涉象数之学。
陈修园《时方妙用》融通《内经》、叔和、濒湖、景岳之说,改浮沉迟数四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实缓大八脉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力破崔紫虚之藩篱者。
费伯雄《四言脉法》比紫虚旧作为略,然多心得之学,如“平时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即如六阳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六阴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浮候全无也。”
罗定昌《脏腑图说》援引卦方位以谈医,谓三焦属申,心包络属巳,必分配于两寸。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六腑分配之法兼取上下分属与脏腑同候二义,谓大肠宜配右尺,亦有时诊于右寸,以脏腔一家故也。
小肠从心配在左寸,亦可配于左尺,以上下相从故也,与陈修园之说相似,可互证。
并采西医之说,乃分气管血管,两样诊法,谓迟数是脉管事,中属血,浮沉是脉管外事,属气。然唐氏固所谓有志之士,步王勳臣之后,欲沟通中西,倡首于举国所不为之际,独自讲求。
余如诸家之零辞碎义,繁杂不能悉载。统而观之,汉以前脉学,为发明岐黄玄奥时代;西晋以至金元,为王叔和、高阳生等学说盛行时代;明代为攻击王叔和、高阳生等以复古义时代;清朝为翻明人学说,调停两可,又渐趋于西学,有待于折衷时代。斯实数千年来之迁变,考脉学者不可不知也。
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脉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所以脉也在浮位。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等。
单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成痰、浮弦是风邪挟郁,浮数是风热等。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诊出第三个脉来。如浮滑数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这样还不够,要想看清病人的疾病、进一步弄清病人的体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细为血虚,脉象告诉你,这人是素来血虚肝郁,前是风火痰热,你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
赵绍琴经常说:看脉必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二
诊脉是不是都必须诊出五个脉才算诊断清楚?不然,就是诊出五个脉来,也只能是比较清楚,一定还要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经过,才能初步诊出病机,决定治疗方案,再通过试验治疗,才能进一步决定出确诊与否。不然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将病治好。
我们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诊脉达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可以结合望、闻、问诊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感觉的灵敏度,要掌握切脉的技术,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经常作切脉的锻炼,以保准字。”这是赵绍琴生前常常讲述的话,要达到指下清楚,判断准确确实要下一定工夫。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
赵绍琴根椐他的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谈谈浮中与按沉的取脉方法:
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査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
是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互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人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则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的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按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明、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多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四
论脉已谈了三讲,自己这些年来体会,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自己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病;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
正象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凡属舌苔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
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痰、停饮,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即可改善这些功能性疾病。
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络脉,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疾病。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
古之名医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涩脉论》云之: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虛,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外,轻病必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见涩状,若査取至骨,来似有力,且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
涩缘血少或亡精,因多虚寒,然按之至骨反有力且数,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曰痼热,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骨至,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脉之精髄所在也。
中医脉学三字经
一、浮脉1.脉象 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游。2.主病 浮为阳,表病居,秋应见,久病愁。伤寒证,浮而紧;表风热,浮有力;表虚证,脉缓浮;浮无力,多血虚。
二、沉脉1.脉象 行筋骨,石投水,重按有,轻不应。2.主病 沉属阴,主里证,冬时见,当无恙。沉有力,水寒滞,沉无力,为阳虚;脉沉迟,里寒证,脉沉数,有里热。
三、迟脉1.脉象 迟为慢,一息三。2.主病 迟之脉,主阴寒,司脏病,阳伏潜。脉浮迟,是表虚,沉迟脉,里寒现。脉迟涩,主血寒,脉迟滑,有积痰。迟有力,是寒积,迟无力,乃虚寒。
四、数脉1.脉象 数为速,一息六。2.主病 数主热,阳盛烦。兼浮沉,表里现。有力否,虚实参,脉洪数,疱疹斑。脉细数,是阴虚,脉急数,肝火燔。童子见,不足怪,脉滑数,有热痰。
五、洪脉1.脉象 洪脉大,似波涛,满指应,势滔滔。来虽盛,去势衰,举即得,按有余。2.主病 洪阳盛,血应虚,火燔灼,热病居。盛夏见,不为奇,兼浮沉,有表里。洪滑脉,热痰致,腹胀满,现洪急。
六、微脉1.脉象 按之绝,有如无,与细较,细极软。2.主病 微脉示,气血微,阳气损,阴气亏。救兵见,正气危,新病现,阳气垂。少阴病,利清谷,阴阳竭,命不归。
七、细脉1.脉象 细脉小,如细丝,应指显,无绝期。2.主病 大为实,细主虚,气血衰,劳损期。腰肾冷,见泄利,肺胃寒,诸阳虚。春夏逆,年少希,秋冬见,老弱宜。
八、散脉1.脉象 散无根,似杨花,来无定,至数差。2.主病 散不聚,主大虚,脏气竭,元气离。心怔忡,命向西。久病见,急速医。孕妇见,苔欲隳。将临产,要见喜。
九、虚脉1.脉象 轻按有,再按空,迟大软,力不充。2.主病 脉言虚,多伤暑,身有热,自汗多。或惊悸,由血虚,或肺痿,阴不足。或怔忡,神不舒,养营阴,莫蹉跎。
十、实脉1.脉象 实脉坚,大而长,应指实,逼逼强。2.主病 实为阳,火郁成,发谵狂,时频频。或阳毒,伤食停,大便结,气填胸。脾胃热,咽舌肿。腰肠疾,痛不通。
十一、滑脉1.脉象 滑如珠,珠走盘。往来利,应指圆。2.主病 滑为阳,痰食在,上吐逆,下蓄血。滑和缓,无痛安,女脉调,定有胎。
十二、涩脉1.脉象 短而涩,往来难,刀刮竹,慢而艰。散止稀,应指间,雨沾沙,食叶蚕。2.主病 或失血,或伤精,气血滞,痰食停。有血痹,寒入营,妇非孕,或无经。
十三、长脉1.脉象 过本位,脉名长,循长竿,可度量。2.主病 长为平,大小匀,长为病,似牵绳。奔豚气,癫痫病,或阳毒,热势深。
十四、短脉1.脉象 两头缩,名为短,涩短迟,细且难。2.主病 短无力,气血弱,短有力,痰食结。短滑数,酒伤神,短而沉,腹痞痛。
十五、弦脉1.脉象 弦脉劲,端直长,指下挺,琴声扬。2.主病 肝木旺,土应伤,怒气冲,满胸膛。风眩晕,拘急狂,胁肋痛,厥阴伤。疟欲痛,疝瘕猖,东方木,春兆阳。
十六、芤脉1.脉象 芤浮大,软如葱。边尚实,内已空。2.主病 芤如葱,兆崩中,血络伤,下流红。吐niu现,血积胸,津大伤,脉不充。
十七、紧脉1.脉象 脉绷紧,状如绳,绞如索,得紧名。2.主病 紧主痛,又主寒,喘咳风,宿食痰。脉浮紧,须发汗,紧而沉,当温散。
十八、缓脉1.脉象 缓脉舒,四至通,袅袅柔,似轻风。2.主病 缓脉平,气相宜,倘有疾,细分区。营阴弱,卫有余。或风湿,或脾胃。
十九、革脉1.脉象 外面强,中间空,按鼓皮,空咚咚。2.主病 革脉皮,有梦遗,失精血,主大虚。冲任伤,半产期,崩漏见,下淋漓。
二十、牢脉1.脉象 弦长实,牢实坚,深居内,沉浮间。2.主病 阴寒实,里有余,癥瘕症,肝乘脾。有形积,无形痞,若危重,见阴虚。
二十一、弱脉1.脉象 弱无力,按之柔,细而沉,不见浮。2.主病 弱脉虚,阳衰微,面苍白,声低微。惊而恐,筋骨痿,中阳衰,责脾胃。
二十二、濡脉1.脉象 濡浮细,按须轻,水浮绵,力不禁。2.主病 濡主虚,亡血证,阴血虚,骨老蒸。精髓损,血山崩,脾阳弱,湿邪因。
二十三、伏脉1.脉象 伏脉潜,着骨寻,推筋取,隐然深。2.主病 伏主病,闭厥深,霍乱证,腹痛紧。心阳衰,脑卒中,蓄饮聚,痰食停。
二十四、动脉1.脉象 动脉摇,数在关,无头尾,豆形团。2.主病 动专司,痛与惊,阴阳搏,气血冲。
二十五、促脉1.脉象 促脉数,时一止,无定数,律不齐。2.主病 促主热,火上炎,宿食停,气血痰。狂噪奔,胸满喘,痈肿痛,血瘀斑。
二十六、结脉1.脉象 结脉缓,时一止,无定数,律不齐。2.主病 结脉迟,气血凝,老痰积,苦沉吟。内积聚,外痈肿,癥瘕疝,病属阴。
二十七、代脉1.脉象 脉中止,不能还,有定数,作代看。2.主病 代脉缓,元气衰,下元损,脏腑败。心动悸,脏气乖,妇妊娠,三月胎。
二十八、疾脉1.脉象 疾脉急,七八至,2.主病 阴阳竭,真元脱,病极危,不可治。婴儿见,应无瘥,老瘵病,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