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应用的经验 【中医基础版】
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人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乃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皆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抗之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作者应用此药之经验,每用于危重疑难之病症,获效良多,且其用量也不为一钱所限。
林×,男,46岁。七天前畏冷高热,继即上吐下泻,日数十次,旋而吐下黑褐色粘液,神识昏迷,住某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伴休克”,邀请作者会诊。患者面色黯晦,气微息短,昏迷不醒,四肢厥冷,吐泻不止,粘液中带有血丝,不腥不臭,口唇虽干,饮则欲呕、舌质淡、苔白滑,六脉有如游丝,重按全无,乃亡阳之证,处以人参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西洋参7克、吴茱萸14克、细辛14克、制附子16克、干姜12克、花椒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频服。连尽三剂,神清泻止,继以健脾补气,以善其后。方中细辛的用量14克,超过了四钱,且连进三服,起病人于垂危。
治疗冷哮也可重用细辛,如辜××,男,56岁。哮喘十余年,秋冬为甚,半夜后剧,痰多白粘,口干、胸闷、心悸、喘剧则不能平卧、小便频数而有余沥,大便溏薄。舌淡紫,苔白腻、脉细弱。病因脾肾阳虚,元根不固,华盖失煦,气机失纳。因以胎盘粉、西洋参、蛤蚧、钟乳石、川贝母研末为散,治其本,并用桑白皮、苏子、芥子、陈皮、半夏、枇杷叶、冬瓜仁、沉香、炙甘草、细辛等煎汤以治其标。其中细辛的用量达到了15克。复诊时诸恙皆减轻,予前方出入,仍用细辛10克,服六剂。续用散剂及肾气丸而向愈。
脾肾阳虚的泄泻,多有寒湿凝聚。在健脾温肾之时,还加以祛散之品,而细辛亦为要药。如方××,女,38岁。腹泻月余,屡治无效。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症见脐周闷痛,腹中雷鸣,便如腐酱而不臭,日三四次,食欲不振,小便清长,神疲体瘦,舌苔淡白,脉沉细弱。病因命火式微,关门不固。药用参、芪、桂、附、鹿角霜、补骨脂、诃子、粟壳等,健脾补肾,温涩下焦,并用细辛温散寒湿。初诊时用6克,而复诊时加至10克,并配以干姜、吴茱萸,收效卓著。除此以外,诸痹证,以及红斑狼疮、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疾患,亦通过辨证施治而应用细辛。
根据临床的经验,作者认为细辛辛烈窜透,功能通阳气,散寒结。对肝肾阳虚,寒湿凝结,或病久虚寒较重的咳喘、泄泻或顽痹病人,可用较大剂量,一般在15克左右;对风寒外侵而阳气未虚者,用中剂量,一般6克左右;对体弱阴虚火旺者,则忌用。某些病人服大剂量后,常有烘热、口干等副反应,每可渐渐适应,自行消失。或适当减少其它辛热之品,或伍以白芍等滋阴之味,均可。总之,凡属细辛的适应证,投以较大剂量每可收到满意的疗效,而并无“气闭有通致死“之虞。而且,细辛的汤剂与散剂不同,承陈所诫是单用末不可过钱,但若经水煎后,其辛烈之性实已大减,故不必拘泥“用不过钱”之说。
志一 04-07-31 08:55 -无-
本人用细辛常在12-18克(煎剂),历十余年,病例近千,未发生所谓中毒现象。始因伤寒方中细辛用量多为三两,按一两约15克换算当为45克,值感冒后继发支气管炎,乃以15克亲尝(小青龙方中),感觉良好,肺部非常通畅;而另有病人其证与吾同,与小青龙(细辛3克),其症不减,细辛加至12克,两剂而愈。
时至今日,虽有众多临床及实验结论,而“细辛不过钱”之说仍大行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