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24】赏剧│你眼中的善恶是真实的善恶吗?

温馨提示:本文约30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写在前面】

我几乎不看科幻类或神话类的作品,就连口碑甚佳的《哈利波特》,也只是了解了大概,连电影都不爱看,估计,这是个缺点。

但听完了高怡丹同学的演讲,我甚至有点想看看《绿野仙踪》了。

“仅凭细枝末节的片段,就可以定义一个人。有时是刻板印象在作祟:'她绿色的皮肤看起来就是那么邪恶,那个金发女孩那样温柔好看,一定很善良。’有时一两句闲言碎语就可颠覆对一个人的认知:'她长得挺单纯可爱,没想到是这么恶毒的人。’'这个明星平常装得挺正派,谁知道竟有如此恶行,粉转黑。’大众对善恶的分辨、对人的认知总是那么浅薄、缺乏思考和判断,不无可悲。而最可悲的是,人们对一个人下了定义后,就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传播这种认知的行列里,为混淆是非的进程'添砖加瓦’。由此,白的更白,黑的更黑,格林达们成为人人爱戴的至善之女,艾芙芭们却被硬生生逼向了绝路,再也没有洗白的机会。”

这样的认知,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别人眼中的你,未必是真实的你;别人眼中的我,未必是真正的我。一件好事,可能被讹传成一件坏事;一件坏事,有时被包装成一件好事。做了无数件好事的人,可能因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便被人指指点点;做了无数见坏事的人,可能因为做了一件好事,却立马被颂扬。所以,人精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勤勉,而真正勤勉的人只顾着埋头苦干。

我们在面对以上种种的时候,难免唏嘘感叹,然而,高怡丹同学说:“但不论如何选择,我们都是生活里的过路人。有人认为世界是自己的使命,但更多人的人生只求一个舒心。是让生活制服你,还是你享受着生活,只在一念之间。善恶与否难以界定,只求不愧于心。”

我欣赏这样的宽达与睿智,世间万事,终有无法释怀的,“只求无愧于心”是最好的航标。

【演讲正文】

今天介绍的这部作品来自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魔法坏女巫》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由著名童话《绿野仙踪》的同人前传改编而来,讲述“大反派”西方坏女巫的一生,从一个完全相反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这部影响力极大的经典作品。

我们的女主角,所谓的“西方坏女巫”名叫艾芙芭。母亲与人通奸,生下的这位大女儿,生来拥有骇人的绿色皮肤,妹妹又双腿残疾,从小被众人歧视、被父亲忽略。艾芙芭念大学时,和美丽的金发女孩格琳达成为室友、好友。艾芙芭的魔法天赋被校长看中,将她举荐给奥兹国的统治者大巫师。艾芙芭本以为自己被歧视、厌恶的日子即将过去,却发现了大巫师的阴谋——大巫师要剥夺动物说话的权利,利用艾芙芭强大的魔力做他专治的后盾。

拒绝和坏人同流合污的艾芙芭被大巫师和校长言语中伤,被污蔑为邪恶的“西方坏女巫”。她逃走了,为了帮助受迫害的动物们,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抗极权的运动中;格林达却出于虚荣留了下来,做大巫师的亲善大使。

大巫师和校长设计引她现身。校长操控一阵龙卷风卷来一座房子压死了艾芙芭的妹妹(绿野仙踪中的东方坏女巫),这便是《绿野仙踪》故事的开始。艾芙芭得以脱身,她的爱人费耶罗却为保护她被俘,妹妹唯一的遗物——一双魔法鞋,也被从天而降的小女孩多萝西穿走了。

艾芙芭抓住了多萝西,想要回她的鞋子。此时格琳达前来警告艾芙芭即将到来的危机想让她逃走,艾芙芭却要格琳达永远不要洗白自己的沉冤,自己却要以恶人的名声消失。她与前来追捕她的众人打斗,融化在了多萝西泼出的一桶水里。

故事的结局最终还是美好的:艾芙芭并未真正被融化,只是用魔法躲了起来;她的爱人费耶罗也因被变成稻草人而免于一死。二人最终默默隐居了起来。大巫师发现艾芙芭留下一个绿色瓶子,与大巫师随身携带的一模一样——原来大巫师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女儿。格琳达要求大巫师坐热气球离开奥兹国,自己安抚了民众,做给他们欢乐和信仰的好女巫。

这个故事是对《绿野仙踪》这一经典童话的重新解构。原本受人尊敬的大巫师成为了最大的反派,原本最大的反派西方坏女巫却善良、勇敢、坚韧不屈。在这个故事里,善恶被反转、被模糊,或者不妨说,再没有了绝对的善恶。艾芙芭痛苦地呼喊“好心没有好报,这就是我学到的教训”。她从未变成人们口中的那个“邪恶坏女巫”,她出于好心做下的事却总是被人误解、将人逼向绝境。她为拯救妹妹的爱人将他变成不会死去的铁皮人,铁皮人却因失去了心怨恨她一辈子;她救下生物课上用作实验的狮子,人们却将这只狮子的胆小归咎于她……而伟大可敬的大巫师只是一个乡下人,却因坐着热气球从天而降被人们奉为圣明,他享受着徒有其表的力量,权位、名利和虚荣,在赞美声中迷失了自己。我们以为代表正义的“北方好女巫”格林达,也因为虚荣和懦弱,在做着助纣为虐的事情。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你眼中的善恶是真实的善恶吗?你的善举在别人眼中还是善举吗?将黑说成白、白说成黑,并使人坚信不疑,其实再简单不过。大巫师在与艾芙芭的对话中这样说道:“什么是事实?事实看不见又摸不清。在我的家乡,人们只相信一种无稽之谈,我们叫它历史。一个叛国逆贼也可能被视为民族英雄;一个圣战领导者,也可能被视为无情的侵略者;一个有钱人可以是为富不仁,也可以是乐善好施。”

所有人都相信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人们总是选择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有谁会知道,又有谁会在乎呢?仅凭细枝末节的片段,就可以定义一个人。有时是刻板印象在作祟:“她绿色的皮肤看起来就是那么邪恶,那个金发女孩那样温柔好看,一定很善良。”有时一两句闲言碎语就可颠覆对一个人的认知:“她长得挺单纯可爱,没想到是这么恶毒的人。”“这个明星平常装得挺正派,谁知道竟有如此恶行,粉转黑。”大众对善恶的分辨、对人的认知总是那么浅薄、缺乏思考和判断,不无可悲。而最可悲的是,人们对一个人下了定义后,就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传播这种认知的行列里,为混淆是非的进程“添砖加瓦”。由此,白的更白,黑的更黑,格林达们成为人人爱戴的至善之女,艾芙芭们却被硬生生逼向了绝路,再也没有洗白的机会。

这一可悲的现象真实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但有些关乎我们自身的东西,是我们能够思考和改变的。艾芙芭在剧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究竟是为了成就善事,还是获得肯定?”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既然所谓的善行常常不被认可,我们就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为了他人的肯定和自己的好名声而活,做众人喜爱的北方好女巫,每一件善事都被人看见,尽管这些善举的初衷不一定纯粹,却能带来肯定与赞美;第二种,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被世界反对、被所有人误解,也要伸张自己所信仰的正义,“抵抗地心引力”,做世人唾弃的西方坏女巫。

做出选择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恶?原著小说《魔法坏女巫:西方坏女巫的一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恶无处不在,永远存在。谁也没听过女巫是怎么变成坏女巫的,她那么做对不对——哪有什么对不对?魔鬼有没有努力弃恶从善?有的话还是魔鬼吗?

恶是一种念头,还是一种行为?是潘多拉盒子里的恶魔,还是人性本身的劣根?是明摆着的道德沦丧,还是假惺惺的好意背后的歹心?书中说的这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恶不过是一种精神之痼疾,跟虚荣、贪婪没什么两样。人人知道,虚荣、贪婪促使人做出惊人之举,也不全都是恶行。

虚荣、贪婪之心人人都有,恶也不例外。回到两个选择的问题:做获得肯定的北方好女巫,还是伸张正义的西方坏女巫?艾芙芭们固然高尚,却难以做到,因为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和与世界为敌的勇气;格林达们也无可厚非,即使她们依靠虚荣和他人的肯定而活,但本心终究不坏,虚荣也不过是人之常情。很多人在格林达的身上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里,将他人的肯定视作最重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虚荣也是种必需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只不过是用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懦弱地缩在生活的间隙,做着所有人认为正确的事,避开冷眼、诽谤与嘲笑,靠赞美维持脆弱的生命。相比,艾芙芭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书中艾芙芭总是说自己没有灵魂,但我认为她的灵魂最有重量。

“就这样,邪恶的老巫婆被困在里面,困了很久很久。”最后这一句话是原著小说中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尾,也是整本书的结尾。在书中,小女孩多萝西为了帮她灭掉裙子上的火向女巫泼了一桶水,女巫于是的的确确的融化在水中死去了。邪恶的老巫婆被困在里面,连同她的生命、她的信仰、那个年轻时不畏他人冷眼,直率而热烈的女孩,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期待……都被困在里面,困了很久很久。举国欢庆她的死亡,无人为女巫哀悼。这是格林达们的完全胜利,也使大多数人失去了选择成为艾芙芭的勇气。但不论如何选择,我们都是生活里的过路人。有人认为世界是自己的使命,但更多人的人生只求一个舒心。是让生活制服你,还是你享受着生活,只在一念之间。善恶与否难以界定,只求不愧于心。

感谢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