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韵妈妈案的舆论爆点是什么?

这是「我说的都对」的第1134篇文章。
1680字8图,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文章首发于我说的都对(wsddd2019),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拆台的拆汪芳日记舆情课今评媒付费专栏

大家好,我是熊儿子。
今天给大家聊聊最近很火的谭松韵妈妈案。
事先声明:本文仅就舆情发酵做相关分析,可能涉及少许案件陈述,但不具有个人立场,以及对案件的详细陈述。如果各位想看的是具体的案情到底如何,建议看到这里就可以右上角了,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交代完毕,接下来进入舆情分析时间。
首先来看一条爆转微博:

大家可能不知道谭松韵妈妈那个案子性质有多恶劣,肇事者酒驾+毒驾+撞人逃逸,一死两伤,当庭除了谭松韵的陈述,还有另一重伤受害人家属的陈述,都是字字泣血,按道理,酒驾毒驾且撞死人已经可以完全让他判七年以上徒刑,更何况他还目无法纪蔑视法庭。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在微博申冤一直以来都有作用,这次舆论也一定会带来改变,但这次真的不同,现在被告的监控、行车记录仪、毒检证物都没了,证人口供全是:“失忆了,记不清了”,是整个证据链的统一销毁,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因无证而无罪,全世界都知道他致人死亡性质恶劣,但是无法给他定罪。

2020年的现代社会,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用钱干预司法,让执法部门睁眼说瞎话的事,这已经是极其恶劣的事件,也足够警钟长鸣,你不管我不管轮到自己无人管。公民因为有司法才能有公道,如果司法不公那么公道何存,这件事,我们别的帮不了,但一定要发声,要闹大,要帮忙,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是为了司法公正,为了我们每一个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其中的重点没有?
很明显的是,这么大段微博,翻来覆去其实就说了一件事:
执法部门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其后援会的官微也是类似的表述
请问,这句总结出来的大实话,又代表着什么呢?
回到舆论的谱系上看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主流舆论是依法治国,精英认可,大众接受,政府支持。
而舆论倒逼司法则属于次主流舆论,精英认同有争议,政府支持有模糊,大众接受有分歧,但是其最为活跃。
至于本起案件中的执法部门渎职,说到底属于反主流舆论,虽然能量极大,但精英群体、权力组织往往会动员社会大众同仇敌忾,合力封杀。
所以,即便我们只从舆论的谱系上来看问题,这件事情的火爆已然是板上钉钉——主流舆论需要动员大众形成共识,从而巩固自己的主流地位。
但这起案件的火爆,却不又仅仅是违背了主流舆论。
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公众人物的维权之路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其他没名没权的普通老百姓,社会啊。”
请问,这句话里潜藏着那些逻辑?
首先,人为突出的情绪对立,加剧了大众对执法部门不作为的愤怒。
另外,凸显出公众人物,也巧妙地把本来严肃的社会问题娱乐化。
特别是谭松韵粉丝的推波助澜,更是验证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知道,这么说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如果再把公诉人和原告律师之间的撕逼连带放出来,很明显就形成了一地鸡毛的感觉。
就此,弱者强势,情感优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弱传播的四条规律都被凸显,且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优化。
有网友说,“一个酒驾的案子,原来不必如此”。
我觉得他说的没有问题。
但这起案件之所以发酵到今天这个地步,就像我上面说过的,各种因素的混杂、交叉以及强化,尤其是社会问题娱乐化,都会导致大众陷在情感的沼泽中难以自拔。
我知道很多网友很崇敬舆论的力量,以为舆论无所不能,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舆论起到的从来都是催化剂的作用,它只能加剧反应的进行,虽然全程参与,但终究只是“身外之物”。
我是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舆论场显然已经乱了套。
各种问题应该被重新划分,然后解决。
丁是丁卯是卯,既然舆论的作用已经达到,更多的事情应该交给法律,而不是情绪。
你觉得呢?
九月一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