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读懂人一生最好的模样

有人一蹶不振,有人逆风飞翔。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全由人的心态决定。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聪慧愚笨、富贵贫贱,而是在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人一生最好的模样,也藏在这三个字里。

上,止,正。

1

上,就是向上。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上的过程。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教他:“应该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孩子当时就崩溃了,不知所措。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在说些什么。
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我们的人生,往往只看到一条船,而没有看到那条河,更忽略了两岸美丽的风景。
所以宁向东教授建议那个已经成年的孩子,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人生苦短,生命有限,举凡安于现状行至终点之人,莫不是错过了此生。
从认知的漏斗里爬出来,不做观天于井的青蛙,而是迎着命运,接受自我,于智慧的巅峰,看大千纷纭,观落英缤纷。
千万别等到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2

止,即知止。

《道德经》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就不会感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如此便可长久。

人要有“上”的勇气,更要有“止”的智慧。

感情中,跌倒了几回后,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所有遇到的人都值得我们倾其所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我们的付出。

虽说感情不应计较得失,但是这样的“不计较”是遇见对的人,若真心换不来真心,那就果断地抽身而退。

在这个世界上,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得到了不想要的东西,就要及时丢弃,否则就会越错越厉害。

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下来就是进步。

感情需要止损,人生亦要懂得止行。

人生在世,难免会面临各种选择,各种诱惑,如何才能做到不为其所累呢?

弘一法师曾经给好友夏丏尊写了一幅字:“知止”。

生活中,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一些小事,或是一句话,一点欲念,些许越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一步步走向不归路。

曾如老人言,小时候,拿人家的钉子,长大后,就可能会偷人家的牛,直到最后害人害己,悔恨已晚。

做人,一定学会止于言,止于心,更要止于行,才是长久之道。

心态的态字拆开,就是心大一点。心大点,适可而止,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自然和生命已经给予我们许多,每个人都应该知其足而后乐。

知足惜福,感恩生命的馈赠,好运会随之而来。

3

正,即正心。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无论是“上”和“止”,都要在上面加一横,这就是“正”。

这一横是良心,是底线,是生而为人,就不能突破的良知。

春秋鲁国相国公休喜欢吃鱼,很多人给他送鱼吃。

但是他却从来不接受。

别人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拒绝呢?

公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能不能收鱼。

收鱼就要办事,办的事多了,迟早都要革职查办,到时候进了监狱,别说是鱼了,鱼骨头都吃不到。

内心纯正,没有妄念和贪婪,才能公正坦荡。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守住内心的准则。

一个人没了底线,什么事都做的出来,一个社会没了底线,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做人的底线也许就像我们脚下的土地。

只有站在上面,我们才是生命。当被埋于之下时,就成了行尸走肉。

在权势、利益、苦难面前,能够坚守人格底线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正心诚意,摆正自己的心态位置,才会事事如意。

人生如海浪一般,时起时落。

起时需知止,落时需求上,而无论起落,都需正心。

人活于世,也许路早已注定,但怎么走依旧可以选择。

上,是为了把握机会;止,是为了活得自在;正,是为了问心无愧。

能进、能退、能守,做到这三点,人生还有什么祸患可言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