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称宛城,因为南阳盆地像碗?
大家对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一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其中的“宛”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南阳为什么古称“宛”,难道是因为南阳盆地的地形四面高、中间低像“碗”?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总面积约2.6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71.31万人(2020年)。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水,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东临桐柏山,南近汉江。南阳境内还有许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古代水运曾经非常发达,是中原四大水陆码头之一。
南阳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为“楚豫雄藩,秦吴咽喉”。南阳向东北过方城道可至许昌、郑州、开封,向东南经桐柏山西麓的枣(枣阳)随(随州)通道可达武汉,又可以过义阳三关至信阳,向南沿荆襄通道可达荆州,向西经武关可以进入关中平原,沿汉水可达汉中盆地,向北过鲁山可直抵古都洛阳。
南阳和秦、汉都有解不开的缘分,春秋时周天子为防范楚国,在南阳地区分封了吕国、邓国、申国等很多诸侯国,之后都被楚国吞并。楚文王置宛邑,为何如此命名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传说神农氏曾赞南阳“此地真乃灵气宛潜、富民宝地也”,故楚文王用“宛”字为此地命名。另一种说法和地形有关,《说文解字》中对“宛”有一种解释为“四方高中央下”,这和南阳盆地的地形非常契合。
战国后期,秦国从楚国手中夺走宛邑,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为南阳之名始现。为何叫南阳?因为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资治通鉴》记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南山指的就是伏牛山。
秦灭六国后,怕原六国贵族不安分,将原六国的贵族、富豪以及擅长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迁于南阳,促进了南阳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冶铁业,使南阳成为当时全国冶铁中心。秦末,汉高祖刘邦借道南阳,从武关快速入关中,先于项羽。
东汉时,南阳郡更是了不得,光武帝刘秀就发迹于南阳。在定都洛阳后,光武帝不忘南阳,将它升为南都,这是南阳在历史上最高光的时期。李白的《南都行》盛赞南阳:“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图-南阳
之后南阳开始逐渐衰落,明朝时,南阳是唐王朱柽(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的封地,又迎来一波发展。清朝时,南阳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有水陆码头,商贾云集于此,使得南阳成为豫西南的经济中心,有南船北马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