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谁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中学时学到契科夫的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总觉得不可思议,竟然还有人自我保护意识到了这份上。
现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已经是满世界都是。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主动入套,而是被套牢,而且很多人浑然不觉。
双十一,成了暴露的时间。
打开任何一个电商App,首屏放着的都是我们想要,甚至是心里想要的产品。
各种信息提醒,包括短信,都是曾经惠顾过的厂家或没去过但心里有想要去看看的商家的促销信息。
我们似乎一切都可以按需供应,其实这不过是假象,是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在算计我们的荷包。
诚如经济日报所言:“如今,一些头部电商平台凭借强大的算法、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并解读消费者行为习惯与消费偏好。这些算法推荐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访问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在进入平台页面,但还没有发生点击行为时,系统就能自动推荐相应商品,提升下单转化率。”
而这种在商言商的策略,其实同样是在给我们制造信息茧房。
啥是信息茧房?
按照通常的解释,即“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或许有人会说,茧房就茧房,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自己的想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平台根据用户兴趣和潜意识需求而进行的算法,一方面是提高阅读和消费的转换率,对平台有利,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得到直接的满足,用户也省去了翻捡的麻烦,一举两得。
但且不说用户有多省力,君不见近几年来的大数据杀熟,其基本构架就是在信息茧房之上,通过对个人高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做出预判,然后当你购买的时候,就不一定得到便宜价格,而是加价购。
因为平台知道,你需要,所以你不会放弃,更不会介意,于是一个很无聊但也很实惠的销售曲线就此开始爬升。
算法推荐的最终结果是算计,能否《经济日报》所倡导的那样,给用户一个关闭推荐算法的可能呢?
或许开关会有,但推荐却不会停止。趋利的平台,又怎么会放弃这个红利。
而且购买过商品和服务的店铺,也不会放弃曾经惠顾的主顾,这是最容易转化的一群人,一个群发短信就能召回一批,等待平台推荐又能影响一批,谁乐意用户逃离信息茧房,答案不言而明。
于是,在双十一,这个信息集中爆发的时段,被口诛笔伐无数次的大数据杀熟和信息茧房更加猖獗了,每一个上网的用户,都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没有幸免。
如何破?或许无解。
资深互联网产业观察者,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张书乐出版图书(部分)
实战网络营销(第一、二版)
榜样魔兽|推手凶猛|价值百万的网络营销
越界:互联网时代必先搞懂的大败局|凌博微步
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
张书乐自媒体矩阵(部分)
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
新浪微博|界面JMedia|雪球
澎湃新闻网|百度TA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