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25 闭门却扫收魂魄 求以自新御意气

黄苏25 初到黄州的苏轼 闭门思过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闭门却扫收魂魄 求以自新御意气
我们知道,苏轼的身体其实一直不好,这里可能有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从三十多岁时就有了白发,然后又开始掉头发,眼睛也不太好,再后来,到了四十岁上,听力又出了些问题。
这些疾病都可以在他的诗词文章中找到依据。
这样一副不太好的身体底子,从中年到老年的苏轼,二十年间一直在经历大南大北的贬谪之苦,但他竟然活出了一个甲子(六十年)。
人老了之后,最怕的就是折腾与动荡,以现代医学理论来分析,假设当年皇帝没有把他从儋州诏回中原,让他余生都在那炎热的孤岛上过活,没准还能活得更久。
事实上,最后导致苏轼病故的恶疾,正是北归路上的水土不服。
养生之道,无外乎两个关键词,一是心态平和,二是自我保健,也就是中医学所倡导的“治未病”。
苏轼在一生中都在践行着“治未病”的理论,甚至有很多医学、药理学上的独到见解。
他无疑就是东方版的达芬奇,但却比那个西方的超级大斜杠早生了四个多世纪,文学/书法/绘画/治水/治国/烹饪/酿酒/制药……很多人一生在某一个领域中都难成气候,他却可以兼收并蓄。
古代对于精神病学的认知有限,苏轼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得了现代精神病学中非常普遍的抑郁症,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贬谪路上的很多恐惧情绪是一种PTSD,但他却懂得如何自我调节。
苏轼的养生之道中,最重要的原理是“更新自己的身体”,归纳一下,其实就是两个常规动作:梳头、洗澡。
所谓新陈代谢,一方面可以让肉体获得更多新鲜健康的原料与补给,另一方面,尤其对于一位抑郁症患者,一定会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在黄州,苏轼很快就走出了抑郁的阴霾,自愈了 PTSD,他的治疗手段就是:洗澡。
在宋代,寺庙除了是礼佛场所之外,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浴室。安国寺,就是黄州当地比较有名的洗浴中心。
安国寺肇建于南唐保大二年(944),苏轼到黄州时,此寺已有百余年光景,本寺原名护国寺,直到嘉祐八年(1063),帝赐名安国寺。每年正月,黄州百姓聚集于此,饮食作乐,祭祀瘟神,这是江淮地方的风俗习惯。
那么,苏轼是如何想到去安国寺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