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药子的抗癌作用及其毒副作用
中药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亦名黄药、黄药根、红药子、黄独根等。中医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即记载有黄药子,该书中记载的逼毒散是以黄药子、白药子各一两,赤小豆一合,共同研磨成粉末,水调敷患处,治疗“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再有脓毒攻起”。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黄药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肝经。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主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嗽等。黄药子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内服常用量为3-9g,不可久服。民间也常将之与猪肉或鸭蛋一起炖服,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和睾丸肿大等疾病。
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腺瘤(古称“瘿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仅少数患者会发生恶变)的特效药,有报道显示用黄药子300克研成细末,与白酒1500g和匀,装入瓶中,加水煮至60-70摄氏度,4小时后取出,每日服用冷却过滤后所得的药酒,每次6ml,每日三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肿瘤消失后巩固治疗半个疗程。治疗48例,治愈40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8%。黄药子抗甲状腺肿作用可能与其含碘较多有关,黄药子含碘量达14.3%,动物实验显示黄药子对缺碘饲料所致甲状腺肿大的小鼠有治疗作用,但对硫脲嘧啶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效。
黄药子不但能够治疗良性肿瘤,同样也有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黄药子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与用量正相关。黄药子对艾氏腹水癌(EAC)也有抑制作用,能够明显延长小鼠的生存日数,当剂量为100mg/kg时,能使小鼠的寿命延长率达到74.1%。动物实验还显示黄药子对宫颈癌U14、白血病L615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医常将黄药子用于甲状腺癌、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癌症属痰热互结者。
中医认为黄药子有小毒,实际上黄药子的毒性较大。黄药子可引起急性肝损害,也可以造成肾损害,久服有蓄积性中毒的可能,古人也认识到久服黄药子可能会导致脱发。所以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孕妇应禁用。现代许多药店和中医院为避免医患纠纷,不出售黄药子。
黄药子与当归配伍使用,可以明显的减轻其对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对肾脏的损害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黄药子与肠痈的抗癌抗生素阿霉素同用时,会加重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所以正在使用阿霉素的癌症患者,不要同时使用黄药子。鉴于中医抗癌药大多数有毒副作用,我们很难找到理想的既能抗癌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所以黄药子在中医抗癌的方剂中还是大量的出现,我们只能想办法通过控制用量和配伍当归等药物减轻其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