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渡赤水电影,老红军笑:王家烈的兵,哪敢和我们拼刺刀
作者:莫孤烟
1982年夏季的一天,贵州土城青杠坡“硝烟弥漫,杀声四起”。红军四渡赤水的前哨战——土城战役的一幕,在这里拍摄还原。
这场戏,是电影《四渡赤水》中的重头戏。为了协助拍摄,部队特意派出了一个步兵团,分成两批分别饰演交战双方。摄制组还特地租了一架直升机进行航拍,这在当时算得上大投入、大制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四渡赤水》可以算是八一厂在《大决战》开拍之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该片的叙述方式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迹,演员的表演也过于脸谱化,但该片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此类影片的一种拍摄模式,即历史人物可以操着方言集登场,还能成为影片的主角。这一手法上承《风雨下钟山》,下启《大决战》,其意义不同凡响。
《四渡赤水》的剧本,早在1971年就开始创作了,几经波折之后,到1980年才基本定稿。最初的一版剧本,不可避免地存在“主题先行”、“概念说教”等特点。因此,以剧作家黎明、王愿坚等人组成的新创作团队,便推翻原稿,另起炉灶,将主席作为全片的主人公,为全片定下了史诗的基调。
作为建军55周年的献礼片,《四渡赤水》的拍摄受到部队重视,军区派了包括步兵、舟桥、工兵、空军等各兵种指战员2400多人参加。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成都军区副参谋长丁甘如这两位当年亲历过四渡赤水战斗的老红军为该片顾问,丁甘如还亲随摄制组到了土城,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影片遵循纪实原则,在土城、娄山关、金沙江等当年的战斗原址实地拍摄。
摄像出身的蔡继渭,担任本片导演兼摄像,一人干了两个最关键的重活。在当初干摄像的时候,《海鹰》、《闪闪的红星》、《南海风云》、《今夜星光灿烂》都是他的作品。之后,由于工作需要,也由于蔡继渭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他“导兼摄”了《路漫漫》,颇受好评,《四渡赤水》这场重头戏也就落到他身上了。
对于蔡继渭来说,拍《四渡赤水》,最难的不是剧本创作,也不是战争场面,而是如何塑造好主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选中演技一张白纸的古月来扮演,还是因为他确实比其他特型演员要形似的多。
【蔡继渭】
古月以往在部队机关工作,从未演过戏,是被剧作家胡可发现,推荐到八一厂培养成特型演员。来厂里不到半年,就拍摄了《西安事变》,不过戏不多。《四渡赤水》就不一样了,他成了第一主角,全片成败的关键。这对于既没有表演技巧,也缺乏生活体验的他来说困难挺大。
【影片中表现娄山关大捷的场景】
古月为演好角色,下了很大的功夫,虽说有表演痕迹,但不乏自然生动的地方。
例如,在片中“湖南会馆”那场戏的最后一段,当红军司令部得知方志敏被俘,项英、陈毅下落不明的消息,以及敌人将在13号向我军发起总攻的情报时,主席在自言自语踱步中说:“为了死去的同志,为了革命的胜利,我们没有权利再让这3万红军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说完走到桌边,略一思忖,猛击一掌的同时说:“不和他们在这里打!我还是老主意,三十六计,走为上。”
古月后来回忆,这击掌的动作,事先并没有设计,是他随着内心感情变化,下意识做的即兴动作。这一动作,反映出剧中人物此时此刻抑制不住的激动,符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举动。
除了古月,该片的主要演员还有扮演周副主席的广西话剧团演员苏林,扮演朱老总的成都话剧团演员刘怀正,扮演刘伯承的空政话剧团演员傅学诚,扮演蒋氏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赵恒多。这几位后来均成为特型演员。
在其他配角中,不乏一些名角。因扮演“汤司令”和“胡汉三”而被人们熟知的刘江在片中,扮演黔军军阀侯之担,雷恪生饰演薛岳,当时还没人知道的王学圻扮演红军兴国团长。
【雷恪生饰演的薛岳】
所有演员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扮演瑞金团政委卢青松的唐国强。当时的唐国强,正被人冠以“奶油小生”的恶名。为改变这一形象,卢青松的人物造型被设计成了络腮胡子。不过观众对此并不买账,流行的说法是:尽管粘了胡子,但还是改变不了奶油小生的本质。
【唐国强饰演的卢青松】
片中,仅次于主席的第二角色是瑞金团团长高翔(据说原型是耿飚),由广州军区话剧团演员卢志启饰演。卢志启浓眉大眼的形象相当正义,可塑性很强,却不知为什么影视作品很少,大部分观众并没有记住他。
【卢志启饰演的高翔】
影片拍摄前,曾有影评家告诫蔡继渭:“千万别搞出个《大渡河》第二。”长影厂1980年拍摄的《大渡河》(陈宝国的处女作),受批评很多。傅学诚、刘怀正、赵恒多都参与过《大渡河》的拍摄,就怕《四渡赤水》重蹈覆辙。所幸的是,影评家看了《四渡赤水》的样片,说“美学上有突破,有新的东西”,这才让蔡继渭松了一口气。
影片上映后得到广泛好评,于1984年获第四届金鸡奖特别奖。不过也有一些争议的声音。例如红军老干部在集体观影时就曾笑谈:当年王家烈的兵哪里敢和我们拼刺刀啊?
【赵恒多饰演的蒋氏】
更多的批评来自文艺评论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交待不够清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根本看不懂,最终只能看热闹;二是影片缺乏生动故事的穿插,不太像一部故事片,倒象一部历史纪录片,缺乏故事片的感染力,给人留下的只有“说一阵,打一阵”的刻板印象;三是在众多领袖人物中,除了主席的形象塑造得好,其他人物的形象显得很单薄,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非是《四渡赤水》的个例问题,而是这类影片共有的问题,即便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解决好。
电影《四渡赤水》为几年后《大决战》的拍摄积累了宝贵经验,而该片的剧组人员后来几乎全都进了《大决战》剧组,并成为影片的骨干力量。蔡继渭担任《淮海战役》的总导演,黄维兵团过涡河以及中原野战军总攻双堆集的两个长镜头是他平生得意之作。古月、苏林、刘怀正、傅学诚、赵恒多均在《大决战》三部中出演,从此被国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