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死亡”的单,必须由造谣者来买

任何一个词汇的流行,都必然伴随着相关事件的频繁发生。最近,“社会性死亡”成为了网络流行热词。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形容的是个体在遭遇网络暴力后,主观上感到自己丢脸已经到了身败名裂的地步。

盘点近期发生的社会性死亡事件,都是造谣者敲敲键盘,就能把一些没有的事情说成有,然后很多人都信以为真,并且大肆转发,不仅让受害人受到了心理上的打击,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频频受阻。

吴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今年7月7日,她在小区取快递时被人偷拍,视频还被配以捏造的微信聊天对话截图。

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内容被发送至多个微信群,“少妇出轨快递小哥”的谣言也随即传开……

随着谣言的不断发酵,从吴女士所在小区的业主,到其领导、同事、朋友都在议论她,甚至还有国外网友发来信息骂她……

不仅如此,吴女士还面临着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网络谣言“后遗症”:在警方通报、事件澄清后,仍被原公司劝退;面试新工作时被婉拒,目前仍在待业;身心压力巨大,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

至今,网络上仍有针对她的攻击和谩骂。

也有比较理性的网友安慰她“你没有做错”,吴女士显得有些无奈:“我不是没有做错,我是什么都没做。”

对吴女士而言,一边是自己被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承受“社会性死亡”的压抑与无助。

另一边,则是两位谣言始作俑者道歉时的轻描淡写:只是闹着玩、开玩笑……

两相对比之下,难免令人心痛,同时也让人无比愤怒。

偷拍、盗图、捏造耸动的对话截图、移花接木编造谣言……

在网络平台中,一些人为了博眼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只要手指一动,随意拼贴、剪辑几下,再加上一些引人遐想的低俗描述……就能把受害者推向网络攻讦的风口浪尖,自己却可以大肆收割流量。

由于受害方常常面临举证难、网络转发责任鉴定难、损失定损难等问题,不少躲在暗处的造谣者最终还能“全身而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谣言的负面效应中,女性受害者往往会面临更为苛刻的审视和无比粗俗的谩骂。

即便已经被辟谣,许多人还是会发出“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冷言冷语,对受害者进行侮辱性的品头论足,甚至会继续对其展开“荡妇”羞辱。

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严肃追责,让造谣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不法者真正有所忌惮,防止更多人受到类似的伤害。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坚守正向的道德观念:受害者没有做错任何事,在事实澄清后,不应受到被另眼相看的“特殊待遇”。在吴女士被造谣事件中,其前公司和面试单位的态度就值得反思:为何已经被“正名”的受害者,还会被认为可能有损公司的“声誉”呢?

此外,相关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可释放善意,通过介绍工作机会、提供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受害者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解救“社会性死亡”,不仅需要强而有力的法律来支撑,还需要一个有温度的社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

从社会释放温暖的角度来说,吴女士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目前来看还比较缺失的救济渠道,除了寄望法律帮助恢复名誉、评估并弥补损失之外,来自全社会的正能量声援与帮助,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尽快澄清事实,扩大真相的受众面;禁止针对受害者的冷言冷语;对于那些侮辱受害者外貌、身材的言论,传递出一种“人人喊打”的态度;对于那些拒绝吴女士的用人单位,虽可理解、却不能认同……

近日,吴女士委托律师向当地法院提起诽谤罪的刑事自诉,同时也对外表达了自己与造谣者“死磕”到底的态度:赔偿可以一分不要,但“他们的刑事责任我会一追到底,绝不妥协。”

人常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无论何时,“社会性死亡”的单,都不该由受害者来买,否则就是对造谣者的纵容。

面对网络谣言,吴女士所表达出的“绝不妥协”的态度,也应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态度。

2020.12.13于山西运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