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再读《美学散步》

公孙丑问老师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显然,这里的“难言”指的是“气”,无形可见,无质可触,莫可名状,不易具体指陈,所以“难言”!很像“禅”。

常常听到一句话:“禅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一说就错。”倘真如此,讲究“不立文字”的禅宗何以留下大量的公案经典,以及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呢?

细细想来,那不过是好事者的故弄玄虚。

由此可知,“难言”并非“不言”,否则,论述还有什么意义。禅境妙理之难于形容,是因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感同身受的事,存在于主观之中。

同理,中国艺术意境亦如此。

魏晋六朝是古代中国艺术美学之分水岭。

“美”从新石器时期到先秦两汉,一路走来到了这个时期,无论在文学、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各方面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化”的审美原则和理论体系,并在后世得以发展壮大。其中南齐画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谢赫六法”成为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领袖其他“五法”。那么,什么是“气韵”?

千百年来的艺术家们有过众多论述甚至近世的西方学者也有很多诠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气韵”指的就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宗白华语)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上)所以,一言蔽之,难言也。

“错彩镂金”是一种美,“芙蓉出水”是另一种美,有“环肥”之美也有“燕瘦”之美。然而,通常意义之下,中国艺术意境多指的是“芙蓉出水”之美。这是因为中国艺术受到先秦哲学、魏晋玄学和隋唐佛教思想影响极大,尤其是《庄子》的美学思想和禅宗的思想。

庄子讲:“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篇》)

孔子也说:“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更加崇尚平淡质朴之美,平淡不枯淡,质朴不简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卷》,简淡平实却意境深远。

明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谢赫六法”的第二法讲“骨法用笔”。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汉字,从图形到符号,从楔刻到书写,都是以线条来表达,来概括,“线”直与曲,刚与柔都被赋予了象征和意义。中国艺术家常常追求线条的变化,或生涩干枯或飘逸清润,或方或圆,或浓或淡,“借取书法中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宗白华语)以此,于音乐之节奏,舞蹈之韵律中,达到静与动的统一。

明 文徵明《草书五律二首诗卷》天津博物馆藏

“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宗白华语)中国艺术便是以这样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流露自我,而这种“自我”便是物象至心象的呈现。

慧能开悟后,遵照五祖弘忍之嘱回到曹溪,在四会一带隐姓埋名十几年。一日,路过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师坐坛说法,时殿外风吹幡动,引起二僧辩论。慧能上前答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举座大惊。印宗法师推测他是五祖衣钵传人,上前询问究竟,慧能坦然承认。于是,印宗法师为其剃度,慧能才成为正式的出家人——禅宗六祖。

“风幡之辩”是禅宗最著名的公案之一,深蕴奥义。佛家讲“相由心生”,一切名色之相皆为虚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宗白华语)

苏东坡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这段话中,苏东坡引用了“九方皋相马”的典故。

九方皋相马从不把注意力放在马的外貌形体之上,而是透过形体发现本质,反而对外貌视而不见。能做到舍形求神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这样的画才是“士人画”。

中国的艺术更加讲究舍弃表象的东西,由丰满的色相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宗白华语)

“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同上)

所以,中国艺术家总是“且向山水觅知音”以求“澄怀观道”,“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同上)

苏东坡论画分为四品:逸品、神品、妙品和能品。其中,逸品最高,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深境”吧。宋元之作逸品较多,举两例说明。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元 倪瓒《容膝斋图》

诗有“诗眼”,画亦如此。
《雪景寒林图》中,峰峦沟壑,密林重重,万千云气,皑皑白雪。掩映在雪峰寒林之中萧寺便是“画眼”,将天地造化的“无我之境”化为“有我之情”。
同样,我们在《容膝斋图》中也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平江缓坡,枯木兀石,正是倪云林常用的“一河两岸”构图;那干枯的笔触在一篇虚空留白中,表达是造化的静远空灵;那空寂的孤亭,于无声处似有声,与无人境中似有人迹;那虚空又是如此的丰满,有深度、高度、阔度。
“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宗白华语)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中国艺术意境便是由物象到心象,由实景化虚境的净化与深化,如唐诗所言:
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美从何处寻?

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0)

相关推荐

  • 中国画意境解读

    ​意境, 即情与景的融合. 意境是通过画面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而构成, 似有似无, 不施不饰, 从客观抽象到主观臆象, 从虚幻空灵到画面的状物场景, 衍生幻变为无限空间的无声之语, 是澄怀味象. 借物托 ...

  • 江富建:玉润砣舞,品读中国玉雕艺术

    中国玉雕艺术的审美趣味,历久弥新,积淀永恒,一直感染着.激励着今天和后世.玉雕艺术作品的永恒性,浓缩.简约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打开放飞了社会时代的魂灵. 礼教的玉雕.自然的山水鸟画和佛教的雕像,构成了中 ...

  • 论现代刻字艺术的审美元素——巩遵胜

    摘要: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产生数量可观的刻字佳作.我们知道在推崇现代刻字艺术的国家中,以中.日.韩三国最具代表性,但由于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审美趣味.艺术家文化和道德素养及生存状 ...

  • 惊艳!美到骨子里的工笔画

    最近,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工笔画",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排行榜. 其缘由,则是一位86岁的老先生,用工笔的绘画方式,绘制了几千幅蚊子的肖像画. 而众多网友在观看之后,除了佩服老先生的技 ...

  • 艺术意境:映射心灵境界,化实景为虚景

    什么是艺术意境?以人生为对象,赏其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心灵具体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 ...

  •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宗白华,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祖籍浙江义乌.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 ...

  •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

  • 黄宾虹:论中国艺术之将来(荐读)

    欧风墨雨,西化东渐,习佉卢蟹行之书者,几谓中国文字可以尽废.古来图籍久矣,束之高阁,将与土苴当狗委弃无遗;即前哲之工巧伎能,皆目为不逮今人,而惟欧日之风是尚.乃自欧战而后,人类感受痛苦,因悟物质文明悉 ...

  • 他将中国艺术意境与西方油画技巧浑然结合,画面太美了!

    Kelvin Lei 是一位美国华裔画家,1954年出生于广州.早年求学于杨之光教授.1975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79年毕业后移居香港.1999年移居美国现在北加州居住. 他的作品风格颇具特 ...

  • 中国最大物流巨头诞生!再获阿里233亿元投资:将彻底逆袭京东顺丰

    众所周知,双11电商购物狂欢节刚刚结束不久,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这个等待快递的漫长过程,也是印象非常的深刻,随着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京东.苏宁拥有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企业,似乎也开 ...

  • 【梅园秋语·诗意中国】宸父:再读徐志摩||主播:木棉---670期

      再读徐志摩 作者:宸父 || 主播:木棉 音频制作:中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把诗集再一次打开 流淌的文字涓涓而来 清流冲刷着心岸边的水草 ...

  •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观念差异》《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 李泽厚:中国艺术意境的最高层次是禅境

    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文/李泽厚 唐代张怀瓘曾评陆探微得'象人之美'之'骨',张僧繇只得其'肉 ...

  •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句235句,值得一读再读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句235句,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