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学”

编者按 继“凡尔赛文学”“打工人”梗席卷网络后,“糊弄学”走红。“糊弄学”是什么?它指以看起来不敷衍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在某社交平台“糊弄学”小组中,有16万余成员每天分享着他们的“糊弄”心得,甚至还有人研究出一套“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万能回答公式。对此你怎么看?

“糊弄学”挺好

■静 子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每个“打工人”都想漫步如此景致中。但反观现实,科技不断发展让“朋友圈”体量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疲于应付各种人情世故便成为现代人的真实写照,“糊弄学”的出现,恰是给处于“社交茧房”中的人松绑。

于人,“糊弄学”创造了一种人际和谐。“糊弄学”的本质是回应,它明显区别于冷冰冰的沉默,正是这种回应给人以暖意。比如当朋友向你倾诉心声时,适时、恰当地展现感叹词、小表情、个人感受,这些简单、通俗的交际用语汇成的“在乎”,有时候足以帮他们走过凛冽寒冬。

于己,“糊弄学”展现了个人丰富性格。领导安排完任务,在群里及时回复一句所谓“糊弄学”语录,相较没有回复的其他人,更显得“懂礼貌、重工作”;强打精神听朋友聊八卦,一句“怎么回事”可以展现对朋友的情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彰显个人特点,“糊弄学”中的回复正是观察个人特点的重要窗口。

没有绝对无意义的存在。“糊弄学”中也有美好,对掩盖在其外衣下的多重美好价值,不妨俯下身来细细挖掘。

何不“弄一弄”

■笃 鲜

朋友,你是否感受过不知道怎么接话的尴尬?是否体验过被追问“人生规划”的痛苦?是否有过对微信语音不知所措的恐惧?

认真回应吧,一来很难组织好语言,二来话说出口很可能不符合对方心意,败坏了对方兴致,或是让人家在气头上更加生气。其实,很多分享者想要的,只是一个倾听者而已。为了珍惜时间,同时照顾对方情绪,为了避免争吵,还要让谈话不显得过于敷衍,在聊天中使用万金油句式,以及各种“似乎很能表达情绪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表情包,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人说,不愿意和“弄弄子”交朋友,怀疑对方不会真心相待。还有人批评“弄弄子”一旦糊弄成习惯,最后会糊弄了自己。这些担忧有一定的道理。在我看来,这就像小时候“抄写XX遍”的作业。选择要不要糊弄之前,先要分清内容我有没有学会,聊天选择糊弄之前,也要考虑对方的意图和彼此的关系。说白了,讲究个详略得当、分寸拿捏。反过来,质疑别人“糊弄”自己时也不妨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不肯给出真实想法?

不妨一哂了之

■青的蜂

我们明白,热衷于“糊弄学”并不代表一种消极负面的人生态度,反而是对大量无意义事物的抵抗形式,更积极来看,它体现了年轻人对保留自我的追求。

但我们依然要提醒,内心要有一把尺子,并不是凡事皆可糊弄。

工作、学习这些大事就不可糊弄。如果相信了“人生苦短,糊弄一下未尝不可”的话术,面对一些重要事务时习惯性逃避、推托,很可能是给自己的畏难情绪找借口,到头来也许会荒废人生。只有找准自己的兴趣,在糊弄琐事之余钻研于此,才有可能不断成长。

也不要因为糊弄失去了自省精神。来自领导的批评、家长的建议、朋友的直言,并非是无用之物,有时候我们免于争执糊弄一下,但要看到这些意见的可贵之处,只要我们跳脱出“不屑争执”的心理暗示,带着问题意识出发,或能帮助自己查漏补缺,作出改正。

总而言之,要分得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该认真的、什么是应哂笑的。“糊弄学”作为一种热梗流行,最正确的回应也许就是一笑而过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