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不越寒热之纲领,

不难参以兼治,

自获病随药瘳也。

至于肝脏气逆上冲,

每多胃脘当心而痛,

上肢、两胁、膈咽不通,

治宜降逆柔肝。

仲景制乌梅丸为泄木安中之良法,乃寒热并用,平调至法。

若阳微,则从吴萸汤法。

如肝阳过盛,

减除吴、附,

少用椒、姜,

而合梅、连、楝、芍,

取苦辛酸而入厥阴,

以为平降治法。

若脾胃虚而肝火扰者,

用戊己六君,

如金斛、木瓜、丹皮、桑叶,

扶土抑木。

或因郁抑不伸,

用丹溪六郁汤亦妙。

至于水亏木旺,

用复脉六味汤,

为乙癸同源之治。

大抵胸胁痛者,

金铃子散加味。

火郁甚者,

以佐金为良法,

甚则用当归龙荟丸。

若湿热疮疡,

以龙胆泻肝为神剂。

至肝病甚多,

如头痛、吐泻、呕逆、胀泄等候,

皆属肝胃之症也。

余治各证以及气冲攻痛,

诸药不效者,

用仲景乌梅丸三钱,

随病之虚实,

酌加引经数味煎服,

有桴鼓之应,

特将方义释明于后。

是方也,

用乌梅入肝经为君,酸乃肝之本味;

臣白芍泄火而敛阴,

佐芎、归活血而滋润,

使吴萸下气最速,

连、楝、椒、姜清肝安蛔,是有制之师也。

若加以丹皮、桑叶,轻泄上焦火郁;

羚羊、钩藤、甘菊、蒺藜、天麻,皆清肝泄火之要品;

元胡、伽南、降香,乃疏降冲逆之要药。

细绎《内经》用辛补之、以酸泻之,

故治肝宜酸,若急升太过,酸收为下泄、为泻矣。

然余研究病理,另获心得要义。

夫肝体固赖阴血为养,而其所以为将军之性、寄龙相之威者,以真阳之为本也。

肝阴不足,固多为患,而肝阳亦为至要。

假如阳气稍微,则中土必虚,木易顺乘,

浊阴随升气而上犯,

亦随人之阴阳虚盛为转移。

故仲景审寒热互用大法,

立乌梅丸方,是一以贯之矣。

澜按∶

肝火最暴,燔灼无忌,一身之中,稍有郁结不伸者,其火则上冲,为痛、为胀、为泄,上至头目,中至胸脘、胁肋、腹脐,下至阴囊、卵核,皆厥阴之所主。

古今虽分九痛之因,总不外寒热、阴阳,治得其要,一言而终。

先生发明病理,遵仲景遗法,用乌梅丸为主方,莫不捷效。

今特录出,俾益后进非浅鲜矣。

(0)

相关推荐

  • 乌梅汤治愈口干一例分享

    患者,女,手脚黄重,身上淡黄,眼睛不黄,晨起口苦,口渴多饮,唇干,痰粘稠,咽喉不适,上月咽喉息肉手术,眼干,怕冷,夜尿二次,尿黄,大便成型,时溏.(见治疗前图片)乌梅30.花椒10.细辛6.黄连6.黄 ...

  • 『常用方剂』 驱虫剂 : 经方实验举隅:乌梅丸证(乡村医生特刊)

    固始县陈淋子镇予安医院中医科 张世友 陈某,女61岁,农民.2008年10月29日患者初诊,诉胃脘部胀痛.嗳气,或时感有气上冲至头,冲头则昏,并胸闷憋气:或时觉有气下迫,下迫腹胀,常矢气频频,大便坠急 ...

  • 《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 《证治心传》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 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 ...

  • 《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 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 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 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 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