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书法博士,总有人问我怎么欣赏书法?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上海师范大学丘新巧,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是书法理论,一般人笼统地称呼我们为书法博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呢?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我都感到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困难。
客观地说,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几句话的回答就能学会欣赏书法。但是,我们应该可以通过多说几句话,把书法欣赏的一些要点给出来,这些要点就像道路上的一些路标那样,一是可以让人们确认自己在路上,而不是在沟里,二是循着它们前进,就能走到远、更深的地方。
怀着这样的初衷,我们这个系列的课程叫做“中国书法精神”,它的目标是最尽可能用简短的方式,把中国书法的一些核心理念分享给大家。
第一节课我们讲鉴赏。当我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欣赏什么呢?我们都从书法当中得到过一种愉悦,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种愉悦呢?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说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构成书法的本质因素是什么。大体而言,构成书法的本质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毛笔,另一个是汉字。
第一是毛笔。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特点就是它是软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通过毛笔可以产生世界上最复杂的徒手线。徒手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随手写下的线条,它是自然、一次性写下来的。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徒手线才是自然的。
中国人选择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这件事情本身就耐人寻味。因为从写字的角度来说,毛笔它有很不实用的一面,虽然毛笔蘸墨的量大,一次可以写很多个字,但毛笔很难控制,如果我们有书法经验就知道,在纸上写一根均匀平直的线条,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硬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中国人自始至终选择毛笔作为写字的工具,包含了某种民族集体的、精神性的取向。
第二是汉字。我们知道汉字结构复杂多变。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原因在于汉字是方块字,也就是说,它的所有笔画,无论多少,都需要全部安放在一个有限的方形空间里面。相比之下,线性文字,即使它一个单词有一百多个字母,也只能按照线性不断排列下去,它的结构特点就仅仅是长而已,它并不复杂。
毛笔和汉字构成了书法可以变成一门艺术的基本条件。那么,现在我们正式讲,我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究竟在欣赏什么?从最宽泛的层面上说,欣赏书法无非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
一是时间。我们欣赏书法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总是跟随那些点画不断往前推移,徜徉在这种点画运动的节奏和韵律当中。这就是书法的音乐性。书法的音乐性当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音乐性,它有它独特的特征。和音乐这种纯粹的时间艺术不同,书法在二维平面上形成,它是视觉性的。
又因为书法,是通过柔软的毛笔,通过手这个人体上最复杂精细的器官进行的操练,它又有很强的身体性,因此它又近似于舞蹈。所以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趋向飞舞”,也就是他说的“舞蹈精神”。无独有偶,敏锐的西方评论家也能明显体验到这一点,罗杰·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譬如草书是速度最快、节奏也最强烈的书体。当我们面对怀素《自叙帖》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运动和节奏带来的快感。就像张谓《赠怀素》说的:“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第二个方面则是空间。这就是书法的建筑美。汉字是方块字,每个汉字都占据一个有限的方形空间,无论是一个笔画到几十个笔画,都要被纳入同一个方形空间里面。加上汉字笔画多变,部件形态各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书法的空间有了几乎无限的可塑性。
因此欣赏书法空间,就应当像欣赏一座建筑那样,它有重心,有基础,有屋顶,有支撑的结构,有过渡的结构,有装饰的结构,它要均衡,还要有变化。
譬如小篆以结构的均衡而著称,秦朝的《峄山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空间结构精确又开阔,有一种数学般的美感,又有博大的气势。看这样的作品,我们能想象秦代统一天下的时代,在统一文字的时候,对文字本身的形式美感,也做了最严格的规范性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汉字本身是是有笔顺的,也就是你写一个字并不能够从任何地方开始,而必须在规定的笔顺序列中完成,这使得书法的空间其实也带上了时间的特征,也就是空间也是在时间、在运动过程当中一步步呈现的。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最后呈现的面貌,但在欣赏的时候,其实已进入到一个空间逐渐生成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书法中,时间的地位比空间重要,正如宗白华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
时间和空间是很宽泛的范畴,涵盖了书法欣赏的许多方面。现在我们要进入书法鉴赏的更具体的层面。时间、空间是现代学术概念,而在传统意义上对于书法欣赏通常会用到三组概念,它们分别是:笔法,字法和章法。
笔法,历来被认为是书法当中最玄妙的那部分内容。有个著名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传说大书法家钟繇想要从韦诞那里问得笔法,但韦诞不告诉他,害得他捶胸吐血,后来韦诞去世之后,他就让人盗韦诞的墓,从里面取到了类似于武功秘笈一样的东西,之后他的书法功力就大增了。
这个故事当然听起来比较虚诞,但它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人们心中的观念,觉得笔法是书法里面最核心、最神秘的东西。它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笔法确实特别微妙,带有很强烈的经验性色彩,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千差万别,难以言说。
但笔法也并非就那么神秘。就其本质而言,笔法指的是合理控制毛笔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点画获得一定的品质,并呈现出特定的效果。合理的控制毛笔的方法,当然一是合乎毛笔的性能,二是合乎身体的运动。
其中合乎毛笔的性能最为关键,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书法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毛笔的性能发挥至极致的艺术。至于合乎身体的技能,也基本上是一条定律,当然书法史上确实也有书法家,采用违背人体生理特性的方式写字,清代的何绍基就是的显著的例子。他写字执笔用“回腕法”,手在前面勾回来,看起来像猿猴一样,他是从射箭中悟出这种执笔方法,但它多少违背手的生理特性,使得他每次写完字都汗流浃背。
王羲之是书法技艺的典范,其笔法之丰富多变,放在整个书法史上来看,也是冠绝群贤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会由衷地感叹他手上的书法几乎神乎其技。我们以王羲之作为例子,来说明一下笔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从王羲之法帖中选取出来的单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字每个点画的开端处,都带着一根非常细的丝,也就是说,这些点画的起笔都具有一种高度的明晰性。在经过起笔那个尖锐的地方之后,笔毫迅速铺开,随即形成饱满的点画形态,这显示了其运笔之异常迅捷、果断又结实。
再如,“由”字是《平安帖》中的一个字,我们看“由”字右上方的转角,这根线条所产生的质感就宛如钢筋一般,充满了韧性和力量。
关于王羲之笔法变化莫测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明证。譬如这个《频有哀祸帖》中的“胜”字,右半部分中间那块,有一块笔毫突然铺开的部分,紧接着这部分下面那几个笔画,也是以不寻常的运行线路和形态出现。我们再看同一个帖里面的“感”字,“感”字左边的撇,明显的扭曲的形状,暗示手腕施加了复杂的动作。
右边倾斜的长画更是匪夷所思的形态,这个点画中间凸起,速度不断加快,但在点画的末端却突然刹住,将笔锋收起并往左边带出。所有一切都超乎人的预料,但又并不妨碍它是自然写出来的。这种点画显示出了一种对毛笔的惊人控制力和灵动性。
第二个方面是字法,也就是字结构。我们之前说过,欣赏字结构要像欣赏建筑一下,欣赏它在空间构造上的美感。汉字作为方块字,由于终究是是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生造汉字,所以总的来说结构上可变化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字结构上的变化就显得比较微妙。
书法家处理字结构的关键在于控制其中变化与不变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变化的字结构会过于均匀,像印刷字体,呆板木讷。这就是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里面说的:“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另一方面,如果过分追求变化的话,那么就会解散字形,超出可识读的边缘。就字结构在变化和不变的关系而言,从古至今,将这两方面的关系调和得最好的书法家,当然是王羲之。现在流传下来的《怀仁集字圣教序》保留了数量可观的王羲之的书法,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王羲之对字结构的精妙处理。
后代的许许多多书法家,都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变化出自己的风格。譬如八大山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八大山人通过适当夸张王羲之的字结构的部分字内空间,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奇崛的风格。
我们拿相对静态的楷书作为例子,更可以见出书法家们在字结构上的匠心。欧阳询的楷书俗称欧体,历代对欧体有“正书第一”的评价,这首先基于欧阳询楷书在结构上,有一种特别严格的精确性。精确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欧阳询的字结构,如果我们尝试将它的点画移动分毫,那么,这个字就会顿失神采。
在风格上,张怀瓘《书断》对欧阳询书法有个著名的比喻:“森森然若武库矛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感觉呢?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笔下的字,竖向上的点画长且锐利,而且经常带有往里凹进去的弧线,加上横向上的线条倾斜度较大,字内空间密集,如此一来,字结构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收缩内敛的感觉,而且纵向上仿佛有一种强烈的拉伸力量。
所以欣赏欧阳询的楷书真的有如走进兵器库一般。与之相反,颜真卿的楷书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他的一些处理原则刚好跟欧阳询相反,因此颜体楷书有博大雄浑的气势。
最后我们讲章法。章法是什么概念呢?通俗来说就是一幅作品的整体。整体当然就意味着,它包括那些有字的地方,也包括那些没有字的地方。这些有字的地方和那些没有字的地方必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件作品,也就是它的章法是和谐的。
构成章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气息。一件作品的章法之所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松散的碎片,贯穿其中的那条丝线就是气息。因此,气息的本质,是跨越单字的节律化运动。
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超出单个字字之外的气息的流转,那些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空白的地方就没有意义,章法就不可能形成。书法当然有相对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和楷书,有相对动态的书体行书和草书,在行书和草书中,节奏和运动比较强烈,气息的感觉明显,而在静态书体中,气息就细微得多。
张怀瓘就说:“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书议》)气息就是张怀瓘这里说的“意”和“势”。但对张怀瓘这句话要辩证地去理解,这不意味着楷书这种静态书体就没有气息了,它只是保持一种低层次的气息而已,这种气息甚至可以说接近于无,但它并非没有。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件楷书作品所能构成的那种整体。譬如这件柳公权的《王献之送梨帖跋》。
章法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同一个书法家用不同章法写出来的作品,它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杨凝式的《韭花帖》是一件在章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我们可以说,在书法史上,它第一次将章法写得如此疏朗。
这件作品的字距相隔很远,最远的地方几乎跨越两个字的距离,但奇妙的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不连贯和断裂,相反,这种疏朗的章法,与这件作品的内容,也就是秋初的时候吃到美食的那种闲适愉悦的心情,形成了非常贴切的呼应。好像不看内容,就看书法,就能体会到作者那份闲适和愉快。
而杨凝式的另外一件作品《神仙起居法》则又完全是另一种章法,另一种意境。这件作品字和字之间的距离的处理忽远忽近,行轴线也在不断改变,形成弯曲的形态,这样的章法和其恍惚的笔法互相呼应,使整件作品浑然一体,唤起了一种奇妙的类似于醉拳一般的体验。真的就仿佛如修仙一般,进入到了某种混沌境界之中。
以上便是我们第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粗略地描绘了书法鉴赏的一些要点,其实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鉴赏打下基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