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万能”的互联网,我们还需要认真生活吗?
这几年,都市人向往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返璞归真。
秋色已浓,趁着野外换上斑斓的外衣,年轻人的行程表上写满了露营路线。唤上三五好友, 去远离尘嚣的地方结伴看星星,这是很多年轻人重新拥抱 ' 附近 ',给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一点诗情画意的方式。
但,与从前的 ' 真 ' 不一样的是,我们当然期待田园牧歌的悠闲和诗意,却从来没有真正想要离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至少,手机没有信号的地方,就总是不太受欢迎。
事实上,这便是我们对现代生活真正的期许——在智慧时代,从清晨的一杯咖啡支付、通勤的电子阅读到欢聚时的影像记录、云空间储存的点滴美好,我们向往的智慧生活不只是便利和舒适,还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日子更加滚烫。
习惯了信息时代的我们,开始向往另一种方式的诗意生活。
不久前,新周刊在微博上发起 # 大学时影响一生的爱好 # 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 向往的智慧生活 #,收到了许多或暖心或可爱或有趣的故事,以下就是他们与华为应用相伴相知,感受生活滚烫的日常片段。
我热爱的一切,全在数字里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年轻人对世界的认知,翻开了与前互联网时代截然不同的一页。
相爱相杀的球迷、二次元、追星族,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角落。文学青年开始分享那些天才的故事,《鬼吹灯》和《明朝那些事儿》的 ' 老家 ',便都在天涯。
那时候,我们都无比清晰地确认,互联网就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多年过去,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年轻人的未来,这个认知却也不曾改变。
作为小有名气的美食探店博主,25 岁的 Fiona 就很庆幸自己赶上了 ' 好时候 '。
对于自己的职业,在镜头前一贯自信的 Fiona 露出了些许腼腆,' 说来怪不好意思的,我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读书时常拿着个渣像素的手机到处拍,结果同学们都心怀星辰大海,我却偏爱拍拍这人间日常 '。
Fiona 坦言,可以和陌生人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份工作已经回报给她足够的快乐。最近,她才刚在一位粉丝的 ' 怂恿 ' 下,尝试用新手机上自带的花瓣剪辑 App,剪辑不同风格的作品,没想到又 ' 挖 ' 出了一个惊喜。
' 我们探店总会拍到很多路人嘛,它'咔咔咔’就能把脸全遮住。'
Fiona 的意外之喜,来自花瓣剪辑 App 的人脸遮挡功能。和以往视频需要逐帧遮挡人脸的繁琐操作不同,花瓣剪辑 App 的人脸遮挡功能基于华为 AI 技术设计,用户在选定遮挡的贴纸之后,花瓣剪辑便可以通过自动识别功能,对需要遮挡的人脸实现全程跟踪。
也就是说,对于 Fiona 来说,视频剪辑中相对枯燥繁琐的一部分,已经在 AI 的简化下,悄无声息地变成了 ' 傻瓜式 ' 操作——甚至,还更好玩了一些。
轻轻松松剪大片,展示自己变得不再困难。
和 Fiona 不同,策展人黄星在去年遭遇了相当长时间的 ' 展荒 '。那段无法到处看展的日子,用她的话来说,那种煎熬比窒息都难受。
好在,很多展览开始将阵地转移到线上,那些数字化展示的艺术作品,还是给了黄星一些惊喜。
' 以前不是没想过,只是从没像这样认真去体验吧。' 黄星拿起手机,解锁之后的桌面是一张《蒙娜丽莎》,' 就像我把这幅画用作手机主题,体验跟线下看展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故宫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辽宁博物馆中的《簪花仕女图》,一个手机主题便是一幅传世名作,也是厚重历史在数字世界的轻舞。
正因为这种从远隔重洋到咫尺之间的相遇,让一直专注线下展览的黄星,开始期待起数字对艺术生命力的扩张:' 这些画能够更轻易地触达普通用户,它的生命力就不一样了。现在人人都可以通过华为主题欣赏那些著名作品,它们还能变成手机里的灵动主题,技术让艺术离大家更近,更激发了更多人对艺术的向往和认知,这才是数字生活美妙之处。'
数字化艺术,是近年来的 ' 逛 ' 展潮流。
没有边界的成长,让收获更加滚烫
当然,无论选择何种热爱,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964 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在传播学经典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的著名论断。四年后,互联网诞生,人类带着孩童般的好奇跨入信息时代,时空和地域观念被迅速打破。
时至今天,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实质上成为人类外置的 ' 超级器官 ',带给我们的智慧当然不只是生活可以更便捷,也更有获得感的可能。
两年前,30 岁的仁胜决定出国读会计,给自己的人生换种活法。那时候,他刚在一家 4A 广告公司升上策划副总监,忙得没有恋爱的时间,没有做饭的精力,更没有生活的心思。
' 广告公司的节奏你也知道,跟 996 也差不太多,主要是没什么时间提升自己。一天下来,可能就只有在地铁上的一个半小时,时间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
但,仁胜是个坚定的人,他相信披荆斩棘的人,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利用电子技术学习,才是适应新世代的最高效做法。
如今,已经远在伦敦的仁胜,仍会时不时打开华为阅读的书架看八月长安的最新小说,或者听一段《三体》,也会想起为梦想砥砺前行的阅读时光。他仍然记得,当初打开阅读 APP 寻找书籍的一刻,他感觉就像 ' 按下了一个按钮 ',那个按部就班却疲惫不堪的生活,像缓缓收起的幕布,切换他更向往的新一幕。
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不太新鲜了。
你大概也曾试过:
在大城市动辄个把小时的通勤路上,打开阅读 App,在地铁里进入自己的读书空间,一本一本地读完了那些原本在书柜里吃灰多年的书;
你肯定也曾试过,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时候,教你撸铁的不是一个小时 300 块的私教,而是运动健康 App 上那些性价比和内容丰富度都更好的课程。
很可能,学生党的感受还要更深一些——要知道,Z 世代面对的学习 ' 生态 ',已经和 80 后 90 后全然不同,用手机查资料、背单词、找错题都已是家常便饭。
媒介是人的延伸,智慧时代亦不例外,生活是否因你而火热,当然也在你手上。
这些智慧,让我离你更近
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 · 特克尔曾提出,信息技术在为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
但其实,这个观点目前并不能被证明。相反,无论是网速缓慢的 21 世纪初,还是已经随时随地实现视频交流的今天,互联网都在很多方面拉近了人的关系。
三年前,在那部堪称大型情怀杀的《头号玩家》中,男主角韦恩便是个在现实中无所寄托的大男孩——电影中的游戏《绿洲》,却让他在冒险中收获了带回现实的朋友和爱情。
在现实中,这样被智慧生活包裹的情感连接,每天都在华为应用的世界发生。
特殊的节日,远在深圳出差的老公通过华为音乐买下了两张周杰伦的数字专辑,一张给自己,一张送给了远在北京的老婆。他想告诉她,在我们的 BGM 里,共度黄昏四季。
随时随地的分享,让爱情里的距离不再成为问题。
初尝新鲜事物的爷爷说,在孙辈的引导下,他也能熟练地用华为钱包应对衣食住行的数字化日常,尤其是绑定门锁无需再带钥匙,带来了极大便利。当老人不再是 ' 数字遗民 ',拉近的不仅仅是老人与科技的距离,更是两代人心的距离。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情感常在。
我们向往更便捷的生活,是为了腾出更多的自由;
我们享受更舒适的生活,也仍然需要创造带来的收获;
我们拥抱更智能的生活,因为数字可以镌刻点滴美好。
所谓智慧生活,凝结着热爱、创造了收获、连接起情感,所有这一切,都能在华为应用上触手可及。多年以来,华为应用始终通过各个产品,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更美好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用智慧实现更多人的向往。
而我们想要的智慧,不过就是创造我们所向往的生活而已。
此视频为新周刊征集的读者故事,是否也是你的故事呢?
✎作者 | 安菲尔德
✎视频策划 | 白大可
✎制片 | 叁叁
✎校对 | 阿绿
✎排版 | 方咏心
封面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