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游记更精彩,5本人文地理类书籍
推荐几本讲述城市地理人文的书籍,与很多游记全然不同的观感,与精修的风景照相比,那些深刻的人文描述更真实,也更具城市的灵魂。
《鱼翅与花椒》
看这本书纯粹是被名字吸引的。嗯……这个名字一看就与吃相关。这整体是一本很轻松地关于城市美食的书籍,一个英国女孩扶霞在中国各大城市的美食历险记。
扶霞从最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不认同,到最后的同化研究,应该是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吧。扶霞对中国美食的热爱不仅仅是吃,而是研究为什么好吃,怎么做才好吃。为此,她开始了中餐厨艺的学习之旅,从小吃店、大饭店的后厨,到菜市场看的现杀动物食材,以及皮蛋、内脏的历险尝试。
从川菜开始,到湘菜、粤菜、淮扬菜中国各地的美食探寻。不仅如此,刀工、火候、口感,甚至食品安全问题都在她的思考范围。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事物,是人与家乡的联系。
书的每一篇结束都会附上扶霞的菜谱,只不过传承了中国厨师的盐少许,糖适量,偶尔有一些干辣椒3个,豆瓣酱1½勺。了解美食之余也可以学习着做饭,也是一举两得。
娱乐指数:★★★★★
《客厅里的绅士》
毛姆的小说最喜欢《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也许是一直生活的循规蹈矩,很是羡慕那种为了信念的义无反顾。
这本是毛姆较为少见的游记,二战前在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的旅途见闻。没有景色的描述,更多的是个人的旅途见闻和感怀。平实的语言、丰富的跳跃式的思想也是我最为羡慕的。可能不如毛姆的小说精彩,但是有粉丝滤镜也是足够有趣的。
娱乐指数:★★★★
《带一本书去巴黎》
“不论在什么地方,留下来的往往总是上层的历史,而芸芸众生常常是被忽略的,越早就越是如此。在野蛮的年代,从历史记录的角度,不会有人关注普通的生命。”——林达
林达,一对夫妇的共同笔名。
在他们笔下如今浪漫之都巴黎,曾经经过的是哪些风雨沧桑。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血腥与沉重。文明的力量,人性的回归,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前进的最大动力。文明的进程是不能跳跃式前进的。一些被强制省略的过程,常常会在后面的某个时刻,被历史逼着回头重走,甚至可能更加费时费力。
林达的书有很多本,他们居住在美国有一个系列的美国书籍,只是对美国无感,喜欢的还是《带一本书去巴黎》和《西班牙旅行笔记》,向往的城市与国家内容更有吸引力。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这本书是在杭州悦览树书店,一个24小时的书店里发现的。这几年,北欧这个名词一直出现在论文与工作中。北欧这个地区,似乎被誉为“人间的乐土”,这是让全世界炫目的民主、平等、高福利、社会稳定的神话。
其实真的是这样么?
一个英国人记者迈克尔·布斯将他的第二祖国安在了丹麦,揭秘了这神秘的北欧神话。
的确,北欧五国有着引以为傲的优势。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自由地选择人生。地位最重,移民比例最高,品牌输出最盛。性别平等、高福利……
这里也真实地存在诸多问题。高寒的气候带来了酗酒问题,对移民的排斥时有发生,以及高福利带来的社会压力。
但是北欧人抱着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总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努力思考和改进,积极直面并解决。北欧神话的真实面向。这种积极的社会生态,让北欧人具有自我完成的自由感:“在北欧,一个人有极大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在学校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欧,甚至想去北极点。希望在未来,自己有能力也有这份勇气去实现今日所想。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历史是无常的,原来一对完美组合的簪,因为战争和人们的想法而离散,然后再度相遇,你不觉得这也给现代人一个启示嘛?要好好珍惜这些老东西,一旦失去了,要找回来可不容易。这对簪极其幸运再度相遇,但是有成千上万的东西可能就永远失散了。”
一个日本记者野岛刚对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的比较论述,颠沛流离、战火纷飞,整本书读来都透着一种悲情的感觉。看这本书的感觉像在学校台湾老师给我们看过的《悲情城市》,那是一种在时代背景下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因为作者是日本驻台记者,他在本书中对两个故宫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台北故宫,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到掌权之后民进党对故宫的改革和民进党几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走访。
故宫的离合是一种宿命,艺术不能全然地脱离政治,只能尽力地挽留着最后的间隔。
更多书籍推荐:
- 《菊与刀》
-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 《破冰北极点》
- 《东京一年》
- 《蔡澜旅行食记》
- 《哥伦比亚的倒影》
- 《藏地白皮书》
- 《读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