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垒萧萧(4)
新学年开学伊始,随着新校舍的启用,续写磜小故事的史册,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目睹校园内高低不平、教室外坑坑洼洼、操场上土堆林立的现实,如此半拉子工程居然顺利通过验收,竟然畅通无阻地移交给学校使用,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据悉当年在工程验收时,关于校园内遗留的扫尾工程问题,时任磜小校长陈良道老师曾在验收过程中,郑重其事地向施工方负责人提出主张,申明学校操场是教学设施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直接课堂,是学生课间活动的第二课堂,是环境育人的重要环节。面对陈校长提出的质疑,参与验收的相关人员不置可否,有话语权的领导顾左右而言他;时任农场基建队队长的钟yunNan同志,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眨巴着嵌在淡淡的眉毛下那双黑眼睛,狡黠的目光彰显出特有的幽默与诙谐,漫不经心地说:“请问陈校长,你们教室和走廊中的‘粒涩’需要我们扫净来么?……”不由得为钟队长之举重若轻的能耐所叹服!明摆着的半拉子工程,居然被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事。以其说是农场工程队队长之霸道!不如说是当年世俗漠视教育之悲哀!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学校师生人多力量大,拿下校园操场上的大小土堆只是时间的问题,发扬优良传统,一步一个脚印各个击破。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至1984年,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一级教学区的操场上,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打造出一块标准的羽毛球场地,配套了简易的体育训练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成效卓著;在二级教学区的边坡上,师生亲手栽种的树木已经枝繁叶茂,守护着边坡扎根沃土,好像在和孩子们比赛天天向上。课间10分钟的校园生机盎然,这边“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发挥团队精神重在参与;那边踢毯子、跳皮筋的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注重个人技巧勇于挑战自我……
磜背小学的前身是双田小学,至解放初期仍称之为双田小学,据原农场中心小学校长许运香同志回忆。至于何时更名为磜背小学则无从查考,大概是因为双田村的称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双田小学也随之淡出记忆罢了。遗憾的是在1964年之前,磜背村的学子“居无定所”,或在祠堂屋内或在民居家中艰辛求学,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致使学校曾多次搬迁转徙;自从学校建在窝尾之后,磜背小学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校舍,终于结束了“教书先生么学堂”的历史。
磜背小学规模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长达20期间磜小整体教学质量均领先农场兄弟学校。其原因不外乎是主、客观因素使然:关键是山里的孩子更加淳朴单纯,纯朴得像一张白纸也许更有可塑性;其次是任教老师思想纯洁,只有敬业精神没有尔虞我诈,互相影响级级把关;客观上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班级纪律好、老师的负担相对较轻,在校风正、班风好、学风浓的情况下,形成良性循环……
记得在1983年秋的一天(或84年春),三圳中心小学的全校老师慕名而来,当年流行外出学习的风气,以听“公开课”的形式美其名曰外出取经。磜小1至5年级的值课老师均开设公开课不在话下,评课时赢得各类溢美之词也不在话下,因为毕竟成绩摆在那里,一靓遮百丑嘛。平心而论,小型学校的成功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复制的,在我看来。三圳中心小学是大单位,身为老大哥的学校放低身段前来学习取经,是了不起的高风亮节。他们全员出动反客为主,午餐的肉菜包括我们的在内悉数足额配备。当年,炒猪肠时烹调的那股诱人的甜酸辣味道,仿佛至今仍停留在舌尖上、定格在脑海里,回味无穷!
写于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