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难忘的木垒之行/马振国

举国同庆 盛世中华

难忘的木垒之行

文/马振国

早就听说木垒有两个著名的景点一一鸣沙山和胡杨林,但一直无缘亲往一睹。9月24日,我女儿开车带着我、诗人寒冰和寒冰的女儿前去木垒采风,去观瞻这几处向往已久的风景区。

木垒博物馆
从奇台到木垒90公里,小车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般地疾行,去木垒的公路上车辆很少,所以车速很快,不一会儿便到了木垒。木垒也有我女儿的一个文友,一个姓狄的老师,是新疆作家协会的成员,比我们昌吉州作协的人高出一筹。她早早便等在木垒博物馆的大门外,到跟前,见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妇女,待人极热忱,一路上她好几次来电话询问,走到哪里了。她带我们参观了木垒博物馆。早就听说木垒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叫四道沟遗址,在这里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时我才真正见了实物,很多陶罐、箭镞、石祖、石磨等等。最难忘的是几个草原石人雕像,其中有一块石碑,印象最深,石碑上的文字是“指南车”,三个字是竖写,“车”字两边刻“分路”二字,下面有很多碑文,我也没细看是做什么用的,现在想来,可能是路标之类的器物。可惜当时没仔细看下面的介绍。因为还要去看鸣沙山和胡杨林,只看了一层展厅,二厅展厅说是没开放,便匆匆结束了参观,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狄老师安排得非常周到,她又联系了一个开饺子厂的企业老板张总,开着一辆黑色的轿车,车上拉着四名当地的朋友,在张总的带领下,两辆车驶离了木垒县城,向着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草原坎尔井驶去。
神奇的草原坎尔井
出了县城向北行驶了几十公里,来到了草原坎尔井的景点,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处草原坎尔井,所以弥显珍贵。坎尔井我知道,因为在我们奇台就有一个坎尔子乡,原来有几十道坎尔井,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坎尔井早就干涸了,现在地下水都下降到几百米以下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坎尓井呢?我带着满腹的狐疑和不解,随大家来到景点上。
我们跟着张总下到坎尔井里,果然名不虚传,下了几十级台阶,大概也就是十几米深,就看到一渠清清的流水在向下流淌,流水清澈明亮,真想趴下喝一口,只是有一股冷气逼人,好象有澈骨冰凉的感觉。我想,这里夏天真是个避暑乘凉的好地方。渠水的旁边,是一人高的隧洞,隧洞的墙壁都是用水泥做的护面,不过不是抹光的水泥墙,而是象原来的土壁一样,但用手摸上去却是坚硬的水泥,不掉一个土碴,看来木垒县在打造这一景点上确实花费了不少成本。渠水中有雕塑的挖坎尔井的工人,跪在水中,用十字镐,我们叫“尖子”的工具在挖土的形象,十分逼真。
张总介绍说,这道坎尔井是公社化时的产物,开挖于七十年代,那时庄稼收完后,全公社的人都来挖坎尔井。看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可以想象那时的人劳动有多艰苦,那时又没有长筒胶靴,人就赤脚跪在冰冷的水里,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点着一盏昏黄的马灯,就这样一镐一镐挖出这几十里长的地下隧道,叫现在的人真是难以想象,真正是一座地下长城。现在的人干什么都是机械化,但那时全靠人力,这样的精神真叫后代人敬仰不已。
一路向前走去,两旁挂着无数的马灯,但灯光十分明亮,我有些不解,问张总这些马灯是不是经常要添油?张总笑道:“你仔细看,是不是真马灯。”我仔细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外面看是马灯,里面却是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不过形状却象一个马灯的火苗一样,足可以假乱真,我不禁为这些设计人员的独具匠心感到由衷的钦佩。
我问张总,现在奇台的地下水都下降到一百多米以下,怎么木垒的地下水位还这么高,既然十几米以下就能挖出水来,为什么不多挖一些,以解决木垒县缺水的现象呢?张总说:“这里是一处奇特的地形,旁边打一百多米都打不出水来,唯独这里十几米以下就有水,所以这里是木垒县仅有的一处草原坎尔井,要不然怎么叫'全国唯一的一处草原坎尔井’呢。”我说:“这水流向哪里,下面能浇地吗?”他说:“下面有个涝坝,也就是一个小水库,这水流到那里,储存起来,为周围的牛羊牲畜提供饮用水,其余的也可浇地,下面还有几个村子的农户呢,浇地全凭这道坎尔井”。
听完介绍,我心中疑窦顿消,这大自然就是奇特,戈壁滩上的清泉,自古有之,看似干旱的戈壁滩,忽然会冒出一股水来,因此有很多如“一碗泉”、“苏吉泉”、“野马泉”等等。这是大自然对人类万物的恩赐,这坎尔井下面,也许有一股暗流,天山雪水从暗流流向这里,再经过人的智慧,就打出了坎尔井来,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风暴中的鸣沙山
车队一路向北,驶离了坎尔井,这里到下一个景点鸣沙山还有一百多公里,好在这里修了柏油路,一直通往青河。这时,车里上来了一位女士,是狄老师安排的,据狄老师介绍,她是一位白血病患者,我们知道,白血病是一种绝症,得了这种病的人就等于判了死刑。狄老师叫寒冰利用这机会采访一下这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青年人。乍一听,真叫人头皮发麻,谁知她一点不象个病人,神态极佳,一脸的阳光,而且口才极好,一路上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悲惨的人生遭遇,一点也没有悲痛的表现,好象在说别人的故事。说着说着,她竟然唱起歌来,其神态就象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叫人百思不解。关于她的故事,我会在后面专门讲述的,这里不做介绍了。
沿途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偶尔能看到马牛羊,在这光秃秃的戈壁滩上,吃什么呢?小草离地面只有几公分高,这些牲畜都很瘦,估计也吃不到什么草,我不禁感叹道:我们新疆这么大,只是缺少水源,如果能把雅鲁藏布江的水早一点引到新疆,那我们新疆的发展前途有多大呀!
看着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据说关内有一位诗人,从来没见过新疆的大戈壁,当他第一次来到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时,竟然激动得发了狂,他脱下自己的全部衣裳,全身赤裸着在戈壁滩上狂奔,并且大声喊叫,象发了疯一样。我把这个故事讲给诗人寒冰听,大家不由得都笑起来。苏轼有一首诗中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也许这就是诗人的浪漫主义吧!
行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鸣沙山,这又是一处奇特的地貌,原来在这周围一片广袤无限的戈壁滩上,忽然出现几座孤零零的沙丘,在周围目能所及的地方,再没有第二处,你说怪不怪?这些沙子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天上下的吗?更奇怪的是,据说人爬到沙丘顶上,往下溜时,会听到人和沙子摩擦会发出象飞机的轰鸣声,因此,这里才成为一处著名的景区,今天我们来就是准备爬爬这沙丘,体会一把这奇怪的轰鸣声。
我们下了车,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看守景区的工作人员,住在一座孤零零的小板屋里,可以想象他在这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戈壁滩上的孤独和寂寞。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和一点生活用品,真不知他是如何在这远离人世的地方坚守的,也许过几天就会有人来轮换他,不然怎么能呆下去呢!
这时我们才感到,戈壁滩上起风了,就在我们准备攀爬的时候,风越来越大,真奇了怪了,刚才还好好的天,怎么就刮起风了呢?谁知这风越刮越大,最后竟达到七八级,刮得人都站不住了,沙子迷得人睁不开眼睛,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不爬了,我这身体,爬也爬不上去。但其它年轻人却不管不顾,还是努力向上爬去。我注意到,这里的风向是西北风,因无障碍物,风速流动很快,沙丘上扬起一股一股的沙尘,上面的往下刮,但下面的风又把下面的沙子卷上去,形成一种流沙转圈的游戏,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这沙丘永远也不会移动,原来是风和沙子在捉迷藏,你刚刮下来我又卷回去了,沙丘也不会减低,这真是大自然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我一人呆在车里避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感到风刮得小车都在颤抖,好象要掀翻似的。这时,从沙丘顶上飞下来一物,是一个红色塑料滑板,象个小舢板似的,这是他们刚才从小房子里拿去的,准备坐上下滑时滑得更快一些,这时被风刮得飞上了天,落到很远的地方,还在跟着风往前翻滚,那个看景点的人见了,快速向前追去,追了好半天,才把滑板抢了回来。
过了一会,爬沙丘的人回来了,一个个被风刮得蓬头垢面,面目全非了,沙子沾了一身,我问她们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了吗?她们说,风声比那个声音还大,不过还是能听到一点,她们打开用手机录下的视频,只听到里面呼呼的风声,听不到别的声音。本想好好感受一下鸣沙山的奇特,不想遭遇了这罕见的沙尘暴,也真是应了那句话:“懒人不出门,出门天不晴”,但也感受了大自然的另一种神力,并不觉得损失有多大。
雨幕中的胡杨林
过了鸣沙山,又往北行了几十公里,才到了最终目的地一一胡杨林。我们下了车,坐上绿色的景区区间车,又走了几里地,才看到胡杨林,这里又是一怪。前面的地方都是一片平展的戈壁滩,到了这里,忽然出现一片树林,这里为什么有一片树林呢?难道这里的地下水浅吗?植物都是靠水才能生存的,这里看起来也和别处没有什么不同,却忽然有一片树林,而且泾渭分明,这又是一怪。景区前面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有一位老先生撰写的《胡杨赋》,洋洋洒洒数千语,我用手机拍下来,只看到其中的四句话“千年不死大漠魂,千年还是不倒身,千载犹存傲世骨,千秋不朽是龙根”。
进入里面,看到一株一株的胡杨,连片累株,布满了地表,没有一片空白,中间还夹杂着红柳、白刺,都用发达的根系,牢牢地抓住地面的土层,仼凭风吹雨打,旁边的土都被吹走了,只剩下一墩一墩的土堆,那种与自然博斗,与自然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的力量,看了真叫人自愧不如。胡杨林中,有的已经死去,只留下一地空壳;有的老态龙钟,却还在努力发芽长叶,而年轻的一代,又在旁边成长,枝繁叶茂,这和人类何其相似,人间万物,都是这样生生不息,看了真叫人感叹不已。我觉得自己也像那老去的胡杨,虽然老了,还在努力生存,直到老去的那一天。而那些年轻人则像这些小胡杨,又在茁壮成长,世间万物都在遵循这一生存法则,万古不变。
胡杨,我们这里叫“梧桐”,是一种在荒滩上生长的落叶乔木,原来在我们奇台的沙漠中也有生长,我们年轻时,也曾把胡杨砍回去当柴烧,后来随着地下水的下降,和人类无休止的砍伐,我们这里的胡杨绝迹了,所以我也是见惯了的,并不感到新奇。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几个从西安来的游客,他们从千里之外,到这里来看胡杨林,也真不容易,我说,你们有什么观感,他们说,别的也没什么,只是这里的蚊子又大又狠,把他们身上咬了一身疙瘩,而且还是白蚊子,真把他们吓怕了。
正在这时,阴霾的天空忽然下起雨来,木垒是少雨的地方,几个月难得下一场雨,又被我们赶上了,一路上又是风又是雨,真是风雨兼程,风调雨顺了,我只好回到旅游车里,等待他们归来。
野菜饺子老板
从胡杨林回来,我们又去了西域吉祥食品有限公司做客。公司的老板,就是一路上带我们旅游的张总。他叫张世虎,五十六岁,本木垒县人,他创建了一种独门食品,叫野菜饺子,他用本地产的野菜沙葱、茭蒿、蒲公英等,分别配羊肉和大肉拌馅,做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产品——野菜饺子。他请我们品尝,没想到他们生产的这种饺子还非常好吃,一点也不比用家菜做馅的饺子差,每一种都有一种独特的风味,他投资了500万,创建了公司,招聘了几十个工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成为木垒县一家有名的企业。只是他的产品目前还没有打开市场,他最近刚从北京回来,他一人驾车,从新疆到关内,走一路,宣传一路。只是现在又赶上了疫情,企业的生存遇到了困难,现在他的野菜饺子还没有被人们熟识。他听说我们几个人都是搞写作的,希望我们也能给他在报刊上、网络上宣传宣传。几位年轻的作家们,尝了他的野菜饺子,都纷纷称赞这种食品美味可口,都表示要写文章对外宣传,她们又去了他的生产车间参观,原来他都是用机器生产的。看后都鼓励张总,希望张总的野菜饺子,有一天能走进每个家庭的餐桌。
水磨沟的牧羊女
晚上我们来到水磨沟,在一个叫金芬的农家住宿。金芬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早年丧夫,为了支撑家庭,她在山上放羊,成了真正的牧羊女。她除了放自已的羊外,还带了别人家的一百多只羊,每只羊一月带场钱30元,每年在山上放五个月,她独自一人在山上搭了一座小房子,住在里面放羊已经有十几年了。她虽然是个牧羊女,但还在手机上创建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常向外发视频,甚至还影响到了全国,有一个青海西宁的女子,听说了她的生活,从西宁千里迢迢赶到木垒来,见她的这位网友,甚至还和她一同住在山上,放了几天羊。
水磨沟是一条景色优美的山沟,从山上向外流下一股清水,两岸松柏苍翠,林阴蔽日,有一条柏油路,通往山里,两岸有很多农家小舍,一家比一家修得漂亮,很多山外的游客,都来这里避暑旅游,从而带动了地方经济,这里家家看起来都很富有,达到了小康水平。金芬放羊,使她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她在县城买了楼房,还在水磨沟盖了两处房子,昨天晚上我们住的就是她的新房子,屋内设施齐全,只是没人住。她们家还开了个小商店,她有个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给她看商店。第二天中午,她们在家里做了一桌菜,主菜是野鸡闷饼子。野鸡并不是真正的野鸡,而是她们在山里放养的家鸡,不用喂食,自己在山上啄吃野草和虫子,肉质非常鲜美。她的老母亲亲自下厨,为我们做饭,而且非常热情,一个劲地劝我们多吃点,尽显山里人淳朴憨厚的性格,让人十分感动。
水磨沟也叫水磨河,和奇台的水磨河一个名字,源于原先河上有十几家水磨。原先河水很大,现在变小了,水磨也没有了,只有地名保留了下来,和很多地方一样,水磨也成了历史陈迹,现在也见不到水磨了,不过听说这河上还有一处保留的水磨痕迹,专供人参观,我们也没去看。
中午吃饭的时候,金芬也从山上下来了,一看面目,就是个饱经风霜的人,她憨厚地笑着,只是劝我们多吃点。她在当地名气很大,威信也很高,我们进山时,被森林防火检查站的工作人员阻拦,说山里不准私家车进去,但狄老师下去沟通了一下,说我们是金芬家的客人,上山去看在山上放羊的金芬,很奇怪,看护人员很快就放行了,还说了声“谢谢”,叫人很不解,由此可见她在当地人气很旺。
身患绝症的女子
前面提到,有个身患绝症的女子,如何刚强,面对绝症,还笑谈人生,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这位奇女子。
她叫戴维,我说她的名子很像外国小说中的人名“大卫”,今年51岁,在寒冰对她的采访中,她谈了她悲惨的人生遭遇。
她是木垒人,她家兄弟姊妹9人,她是最小的,所以深得父母宠爱,性格象个男孩子,她说她从小爱打架,生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她说她曾和几个朋友去河南郑州学习理发,一个出租车司机欺她们是外地人,拉着她们绕着宾馆转了几圈,然后向她们要一百多元的出租车费,她不给,双方发生了争执,那个河南司机喊来一帮他的朋友,要打她们,她掏出剃头刀子,说我今天也不活了,撵得那一帮人满街跑,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女人。
但是,天不遂人愿,她从八岁开始流鼻血,时不时流,经常发生休克,因此没上下学,只上了小学三年级。长大后来到昌吉,学习了理发手艺。19岁时谈了一个男朋友,但父母不同意,逼迫她嫁给了当地一个眼睛高度近视的男人,她的婆婆是个刁恶的女人,她家种了一百多亩地,她男人因眼睛看不清,不能干活,这一百多亩地全凭她一人劳作,秋天庄稼收获后,收入的钱她婆婆一分都不给她,她只好靠自己开拖拉机拉砖、拉砂子度日。后来因患病造成流产,住院治疗,但婆婆不给钱,只给了五块钱,那次几乎要了她的命,后来全凭娘家的兄弟接济,才得痊愈。几次她因病休克,婆婆男人都不闻不顾,她要离婚,婆婆不许,没有她地没人种,就这样生活了十几年,最后因流产,造成不孕症,婆婆说她是个“不下蛋的母鸡”,她才把婚离了。出门时她没要一分钱,净身出户,她说只要活着,金山银山她都能挣下。她后来到了昌吉,又找了第二个男人,男人家对她很好,她在昌吉干了很多工作,理发、开车、当驾校教练,后来因多次发病,她不愿拖累家庭,又选择了二次离婚,但男方至今在经济上接济她。她回到木垒,居无定所,现在她吃着低保,住着廉租房,和她96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她现在开着一辆车,专门接送上下工的农民工。医生说她的这个病很危险,现在她每天在吃药,活一天是一天,说着说着,她竟然唱起歌来,她嗓音清亮,音域很宽,歌声婉转。言谈举止,根本不象个有病的人。
返程时,她主动提出跟我女儿换着开车,驾驶技术娴熟。她说:“活着真好,我活一天就要开开心心地活着,直到我看不见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她的开朗,她的阳光,她的坚强,非一般人所能比,我不禁心中暗暗称奇,别看木垒这个小地方,尽出一些叫人想不到的人物,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为称奇的一个女子。
第二天,我们要返回,戴维也来给我们送行,还和我们拍了很多照片,临行时,她依依惜别,笑声不断。她96岁的老父亲也来了,老人家身体硬朗,行走利落,耳聪目明,还十分健谈,是这山清水秀的山村,养育了这一方人,也使得他如此健康长寿。
两天的木垒之行,使我们经历了不同的场景,也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木垒和我们奇台近在咫尺,仅一县之隔,却还隐藏着如此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2021年9月28日
作者简介

马振国,汉族,昌吉州作家协会会员,1947年出生于奇台,退休教师。于70年代开始创作,历年来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经济报、昌吉日报、回族文学、古城文学、奇台文史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于2018年集结成册《耕耘记-----马振国文集》。作者兴趣广泛,爱好读书、写作、乐器等。

顾问:王晨  马振国  赵彦虎  马建芝

编辑:马志娟

(0)

相关推荐

  • 李万希丨戈壁滩上胡杨林

    2010年9月中旬,我和几个同事到新疆奇台县一个叫中联润世的煤矿出差,办完事后有一天空闲时间,煤矿的一个朋友说:"想不想去看一看附近的胡杨林?" "附近的胡杨林!快说说, ...

  • 张玫 | 道行记

    总第146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去往木垒原始胡杨林的路应该比胡杨更为坚韧执着. 路像是一根没心没肺的肠子,毫无心机地伸向天边.在这个季节去看胡杨还真是一次没有预谋的出行,跟眼前这条路一样, ...

  • 推荐国内最美的五大胡杨林,一年只美一次,快带着爱人去打卡吧

    金秋十月,是胡杨最美的季节! 胡杨,是秋日里最为惊艳的存在,这个秋天一定不能错过胡杨林,千年的等待,只为换你回眸的绚烂,用最鲜艳的颜色编织出一个专属于秋天的童话,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国内最美的五大胡杨林, ...

  • 【散文天地】关于木垒,关于书院/马振国

    关于木垒,关于书院 作者/马振国 新疆有个大作家叫刘亮程,据介绍,他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委员.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头衔,他的作 ...

  • 【散文时代】小猫咪咪(二)/马振国

    刊头题字:贾永爱 文/马振国 前些日子,老伴从外面抱回来一只小猫,至今已有三个月了. 刚来时,小猫非常瘦弱,只有一拃多长,而如今已有一尺多长了,身体也变得强壮多了,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已经从一个瘦弱的小 ...

  • 散文天地‖《窗前的“点点” 》文/孙振华

       窗前的"点点"               孙振华 作者简介: 孙振华,高级经济师,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会长,现定居青岛.  2020年10月份,女儿抱回来一条小狗品种 ...

  • 散文天地|​​“不识途的老马”​ 作者:尚凤江

    "不识途的老马" 2020年4月19日,我在开平楼上看孙女,因疫情原因,我很少下楼.今天是谷雨,阴天还下了小雨.上午孙女她爷给我打了个电话,告诉我说:下午3/4点老家安门帘,让我回 ...

  • 【原创】(配乐散文)《疫后遐想》 文/何振国

    NO:934 战疫.专刊 [原创] (配乐散文) <疫后遐想> 文/何振国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看着窗外晴朗的天空 ...

  • 马振国九十自述——难忘桩桩侥幸事 感念诸多助我人

    难忘桩桩侥幸事 感念诸多助我人 马振国九十自述 我,马振国,1931年冬生于河北省阜城县码头镇杨家油坊村一个小农户家里,现在已年近九十,能作为离休副教授,与有高级教师职称的老伴和四代儿孙辈分住在赤峰. ...

  • 【原创天地 ‖ 993】诗歌 &#183; 宁夏隆德 马具国 ——《​短诗四首》

        短诗四首 文|宁夏隆德   马具国 ◎ 车 一个移动的家 它关乎着: 女人的骄傲 男人的尊严 一脚油门 就能轻易把人生掀翻 ◎ 彩礼 你同意 我情愿 三年翻一番 传统美德暂搁浅 有时 会曲终人 ...

  • 散文天地 | 特殊的高考 难忘的经历

    我们一直期待着你的关注| 第 234期 特殊的高考   难忘的经历 --纪念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 文 | 张望喜 1977年12月6日和7日,是湖北省在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次举行高考的日子.光阴荏苒,一转 ...

  • 散文天地 | 刘刚 : 难忘儿时舌尖味

    难忘儿时舌尖味 文 | 刘刚 有个朋友说,舌头是有记忆的,儿时觉得好吃的东西长大后仍然觉得好吃.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锅巴皮(烧制豆腐后锅底留下的一层黑锅巴)更美味,没有什么水果比冬萝卜更甘甜! 仔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