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通勤班车坠河致13死:他们的一线生机输给了“执念”

2021年9月4日黑龙江发生的致15死的车祸对部分人来说任然记忆犹新,过去一月之久,河北省又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特大车祸。

来自于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指出,中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有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

具体统计数据表明,每五分钟就有一人丧身与车祸之中,每一分钟就会有一人因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河北通勤班车坠河13人遇难

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10月11日早上7时许,平山县钢城路滹沱河段发生一起敬业集团通勤班车涉水倾覆事故,据初步了解,车上共有51人,截至上午10时,已救出38人,剩余被困人员仍在搜救中。

目前为止此次事故已经造成了13人不幸遇难,河北省平山县以这种极端惨烈的方式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太过令人痛惜,天灾人祸总是难以预料,而生命永远都是奇迹。

起起悲剧的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破碎与绝望,以这种方式离开,无论是对家人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显然太过残忍。

然而,最新的报道却称,灾难发生之前,他们还有逃生的机会,有关记者从平山县一位副校长处了解到,事发当时,桥面路段因水流浸漫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隐患,这辆装载着51人的通勤班车曾遭到交警阻拦,阻拦未果的交警只能放行,最后通勤班车坠河出事。

悲剧发生之后,我们没有必要再次谴责交警或者是司机与众多乘客,只是令人太过痛心,他们本来有一线逃生机会的,最后还是输给了“侥幸”的执念。他们唯一的生机败给了“幸存者偏差”。

其实不只是河北这起车祸中,认会出现侥幸的心理在很多车祸中都会有类似的心理。

无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迫切因素,让人不得不忽视身边的潜在风险做出冒险的行为选择;二是来自于对“幸存者偏差现象”的笃定。

为什么人总是对“侥幸”抱有执念

毋庸置疑,悲剧发生前,车上的51人物欲阻拦的交警都对风险进行了一定的评估,潜在风险确实存在,执意前行还是源自于侥幸心理,将后果的严重性过度弱化,以他人的幸运偏差来评估自己做出某个行为的风险值,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也是片面的。

1.“幸存者偏差”带来的侥幸:众多悲剧的主要原因

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是个较为熟知的词,用于描述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由于优胜劣汰之后,未幸存者已经无法发声,因此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代入与幸存者行列,认为自己在面临风险时,也会像幸存者一般拥有着逃生的机遇。

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误现象,在这个认知偏误现象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侥幸心理。

大多数悲剧发生之前,都会出现相应的预兆,好比交警的阻拦以及浸水的桥面,都是对危险的揭示与警醒,然而,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悲剧依旧没能被阻止。

事件发生之后的对与错已经不再重要,除了告慰不幸遇难的亡灵,同时还应该以此为戒,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更何况是在明知有潜在风险的情况下,更应该谨慎行事。

任何一种幸存者偏差心理都会给人带来或轻或重的后果,提前预知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忽视未幸存者的严重后果,会极大的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理性判断。

好比酒驾的人在明知酒驾有着极大潜在风险时,也会自动忽略极易造成的严重后果而一意孤行,悲剧往往与人的侥幸心理密切相关。

“我应该没那么倒霉吧?”、“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到我头上”、“人定胜天,不要太小心翼翼”,过分看重主观因素的后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层出不穷的悲剧与车祸就是最好的证明。

2.客观的迫切情境下会加重人的侥幸心理

事发当时,通勤班车正在去往上班的路上,对于一众乘客来说,此时是分秒必争的,情境的迫切性让他们的侥幸心理更加严重。外界环境因素与主观判断的综合作用下,他们选择了赌一把,选择以身犯险,最后酿成悲剧,侥幸心理是人的主观产物,主观产物往往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幸存者认为灾难的发生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于是下一次他还会凭借着自己的幸存者心理做出可能会带来一定风险的选择。

在灾难中受到过多伤害的人,会自动降低自己的侥幸心理,即便是有极为迫切的情境,也不会让他们以身犯险,再次身陷囹圄。

悲剧的发生往往是令人痛惜的,尤其是生命的陨落,侥幸心理与幸存者偏差现象并不少见,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侥幸心理,某些时候侥幸心理会让人勇往直前,但是在某些时候侥幸心理则是悲剧的源头。

在面临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选择时,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规避风险的一个小举动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生命的宝贵性不言而喻,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再三思而后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壹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