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读完麻省理工4年课程,学霸如何学习?这2个底层思维是关键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谈到学习方法,不得不提一位大神的名字斯科特·扬(Scott Young)。1988年,斯科特·扬出生于加拿大。
他是一位典型的不靠题海战术,不靠堆时间,只靠不断精进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业上一个又一个挑战的真学霸。斯科特·扬高中放学后很少学习,却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但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A以上。
让他一战成名的是,斯科特·扬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用12个月的时间通过互联网完成了麻省理工4年33门的计算机课程,并因此登上了TED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
麻省理工的课程可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是典型的“入学不难毕业难”。考试的内容非常强调解题思路,经常会出一些从没见过的题型。至于名校,要求就更高了。斯科特·扬一开始也是全力以赴迎接挑战,每天花10个小时学习,每周只休息一天用来平衡生活。后来随着效率逐渐提高,他开始慢慢将每周学习时间压缩到30-40小时。
一、学霸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总结自己学习方法时,强调了两个关键点,处理抽象信息做比喻,处理具体信息内在化,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
1、 神奇的比喻
说到比喻,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但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运用在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说,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像一分钟,而夏天里你在火炉边上坐一分钟,感觉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把抽象的概念用简单方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是学霸的基本特点。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什么是统筹时,没有说上一堆数学符号。只用了一个“怎样泡茶最省时间”的例子,就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了这个深奥的数学概念。
学霸总会在潜意识里构建知识间的关联,而学习效率不高的人大多只会死记硬背。说到这里,大家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说“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了。比喻的本质,实际上是“用一种事物去认知另外一种事物”,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2、 知识内在化
什么叫知识内在化?
打个比方,你去餐馆吃一顿饭,如果只是品尝美食,了解到这个美食的色香味,那就好比对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你讲讲这道菜如何做出来的?又或者跟你谈谈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和民风的关联,你会不会对“吃”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知识内在化。
关于这一点,我读过一些关于大脑记忆的书,里面也讲过类似的道理。比如说,大脑如何能更好地记住一件事情?这需要我们对这件事产生更多的画面感,甚至将听觉、味觉、肌肉运动、心理感觉融入进去,对大脑产生更多面的刺激,大脑的记忆自然就会更深刻。
脑科学研究还发现,管理情绪和管理记忆的脑区属于同一部分。如果能够赋予知识以情感,将会更有利于记忆。如果是开心、愉悦的情绪,就会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明白了,孤立地学习某一个概念或者公式,不容易记忆。如果能够把一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都串起来,让一个概念更生动,更鲜活,更有画面感,更有故事性,显然是更容易记忆的。
二、反观应试教育,刷题千百遍不如构建学习体系:向内延伸和向外扩展
当下有很多教育专家对“应试教育”提出质疑。但是很多家长却不买账,觉得给孩子“减负”就是纵容孩子。学习哪有不辛苦的?小时候搞快乐教育,长大后前途何在?
家长负责任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之所以产生分歧,主要是家长没有理解教育专家们的本意。教育专家说降低考试在学习中的比重,是为了更好地拓展孩子的学习思维,导向一种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1、教育理念的升级为什么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现代教育体系起源于200年前德国人创造的普鲁士教育体系。那是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为了标准化、流程化的大规模生产而设计的教育体系。普鲁士人的初衷并非为了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仅仅是当时为了制造出大量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
相比较200年前,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更多的标准化会被机器替代。创造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此,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创立者,西方国家已经纷纷改变了教育理念。在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激发孩子的潜能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STEAM教育等。“老师在上面负责讲,学生在下面负责听”,强制灌输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方式。
中国是直到20世纪为了追赶西方列强,才引入普鲁士教育体系的,这同样也是为了中国的工业化生产做准备。但是时代走到今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父母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的思维和能力训练上。只关注考试成绩的父母,无法教育出一个有能力面向未来的孩子。
2、打破知识壁垒,构建复合型思维
学霸经验分享,让我联想到这几年美国大力推广的STEAM教育。个人觉得理念上非常相似。
比喻,有利于构建知识间的连接。而知识的连接,首先需要跨学科的学习。斯科特.扬也强调,想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就需要从单一学科内部跳出来,站在外面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知识本身就不应该有疆界之分。
STEAM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五门学科融合在一起,引入更多的生活实践和实验操作,有效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出创新型思维。我带儿子在美国游学期间看到,学校、图书馆、社区甚至教会的各类活动中都少不了STEAM的身影。
中国一些先锋学校也已经开始了STEAM教育模式的探索,比如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等。但碍于国内教育的整体大环境,尚没有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