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随卞写——看清作者在文章里所呈现的读者意识

教学启示备忘录
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王尔德
大家好,欢迎小朋友们继续关注读写转换小课堂。
我还是大家的老朋友,七十二卞。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是学文章熟能生巧。可是,有很多孩子说,我看的书也不少了,怎么还不会写作文呢?
其中奥秘,老师今天来简单地分析分析。其实,那是因为,古代人学文章,就光学这一件事,而我们,语数英科、音体美、兴趣班那么多又那么多的事,是比不过古代一件事花十几二十年功夫做能比的。另外,古人读的书,雕版印书,都是经典著作,可不比我们现在的书,别说纸质的,还有电子的,五花八门信息一下子涌入你的大脑(其中还带错的,带杂质的),和古人只有经典可以看,且根本不可能印刷错误的雕版印书比起来,我们输在了时代的漩涡里。相信以大家的聪明才智,没准要是到了古代,小学6年才做一件事,可能就是个一等一的状元。所以,要想达到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境界,肯定要读没有错误的经典著作,而不是杂书,更要明白,多读书指的是多读文学经典,而不是书数量的多。
当然,写文章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但老师还是得扣点分,改几处错误。是老师太空了么?其实,在很多时候,读者觉得已经说清楚了,并不见得读者就能够读明白。这是因为,交际是双方的事情,不能是写的人说了算,看的人参差不齐。那我们的作文,只有老师一个读者,怎么有的高分,有的低分,老师精神分裂了吗?其实不然,文章重在读者,这就需要写的人,多从读的角度思考,去修改。而修改和读者立场,又不是我们小学生所擅长的,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在我们的年龄特点。
可以不可以避免?怎么写作文才会更好?才能让我们小学生有读者意识地去写作?
老师在一整个学期中观察了一篇课文的生态,发现课文作者之所以说得清楚,我们读得不那么枯燥,那是因为课文作者使用文字的本事和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首先站在了读者立场。也有很多课文被编者改写后再编入课文的,和作者的原文并不太一样,此时,教科书编者又从我们小学生阅读的角度去编排,让我们在阅读后的脑子里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这就需要大家学习课文的时候,不但要看到课文的表象,更要在课文的情感、立场、观点中思考文字呈现的方式,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看事物的本身。它并不属于可能考试的范畴,但是这样带有思考性代入的阅读,对于写作的帮助是巨大的。
比如,第二单元学的寓言。作者想要告诉别人某个道理,而光讲道理谁都不爱听(凭啥要听你的)。那就编一个故事呗。事实或者历史上发生过的也行,想象也行,无论真假,能让人读了故事后,明白道理就好。当然,还要让道理更加深入人心,那就不明说道理,让读者读了后去思考,去讨论,去想明白其中道理。像《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那样。读者动了脑子想明白,印象就深刻了。这也是寓言的写作技巧。
从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写文章是为了给读者读的。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作文就要好写多了。比如放风筝,告诉读者时间、地点、人物,告诉读者放风筝具体哪个身体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动作。所讲的话是什么,又是怎么说的,语气语调是怎么的?如果让读者觉得生动一些,就加一些环境、心理的描写,让读者增强现场感。说难听一些,就是把改你作文的老师当成一个“瞎子”,用你的语言去清晰地描述放风筝的场景,有条理、有环境、有细节,让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也仿佛放上了风筝,体会到了放风筝的乐趣。这样的描述性语言才是写作的真本事。这个真本事潜藏在每一篇课文里,细细品味,仔细发现,一但学到,就能成功。
感谢小朋友们!
再见。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