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国粹君
高山流水 音乐: 项斯华 - 中国古筝金曲 (40首)
“晚辈撒贝宁,是来自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一个读书人。”“先生所书道德之意,后世称为《道德经》,被奉为典籍。两千五百多年之后,您的《道德经》,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大道生生不息。谢谢先生,为后世留下这部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近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道德经》一期,撒贝宁与老子的对话,让人动容。《道德经》以五千余言阐释了古老的东方智慧,传承千年,生生不息。而国粹君觉得,其中一句仅仅四字的东方智慧,堪称道家思想的精髓,涵养了中国人的性格底色和精神世界。《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样,能够包容、滋养万物,却不处处争先。对于老子来说,包容主要体现在他对知识的包容和吸纳上。两千五百多年前,学成后的老子入守藏室为吏。如果按现在的说法,“守藏室”就是国家图书馆,老子可以被称作是“图书管理员”。古圣先贤留下的众多典籍,让青年老子大开眼界,狂喜不已,他形容这是一种“鼠入谷仓的感觉”,打开史书,帝尧和商汤顿时在他的眼前“活”了起来。
“在典籍面前,我感觉自己很渺小。日月交替,世事变迁,这些典籍不动、不改,像千年不老的智者,等着我来求问。”
他从海量典籍中汲取养料,将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浓缩到这部《道德经》中。可以说,老子的一生,是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也是求索“上善若水”奥义的一生。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道德经》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哲学著作,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就包罗了宇宙论、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内容。
海为什么能纳百川?因为胸怀宽广,大海才能汇聚和容纳众多的河流。
《道德经》为何经典?因为它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写到这里,国粹君不禁联想到,几千年来,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屹立不倒?因为它如水般具有一种柔韧的品质,因为它奉行一种“利万物”的广大包容的精神。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当如水一般包罗万象,当如水一般有包容之心。正如牛顿所言: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溪水蜿蜒流过山岩,不停吸收养分,成为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入口甘甜,利于健康。人也一样,应该多跟不同的人交流,尽可能多地汲取“养分”。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别人好的东西学习和效仿,不好的东西则引以为戒。作家杨绛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淡泊如水的气质。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挤破脑袋想着要大出风头,可杨绛并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争名逐利之心。生活中太多的人,为了实现各种人生目的,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相互争斗,后来反而伤人害己。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至柔、至刚,能净、能容,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幼年老子说“海是最聪明的水,它知道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正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青年老子说“泽世人者,世人永奉”,世人应当学习水福泽万物、成就万物、生发万物的美德;老年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天地合,降甘露,幼、青、老三代老子观水悟道,找到了为世间遮风挡雨的智慧。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是老子对于水的理解渐臻完善的过程,也更好地诠释了,“上善若水”,就是一种传承。对于我们来说,《道德经》虽五千余言,但今天看来,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为人处世的智慧。老祖宗留下的哲学经典,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领悟并身体力行。
不要仅仅去看它文字的意思,要去真正体会其中的意中义。令人欣慰的是,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后,老子看到了《道德经》在后世的传承。戏剧的尾声,当老年老子于风雨交加中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从他的身影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追寻大道的决心,也能聆听到薪火相传的呼唤——许多我们如今早已看不到的典籍,老子可能都读过,他更新和延续了那些珍贵的华夏文明。而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要让“典籍之灯”长燃,让大道生生不息,让文明继往开来。愿我们,同先贤一起,共同为文明的延续守住这盏灯火。典籍如海,读者如舟。让我们一起泛舟“水”面,追光而行!王蒙说:水的流动是时间的形象代言,水的流动是智慧的象征。水在告诉我们一些更大更根本的东西。对于今天的许多读者来说,《道德经》给人的第一感受大概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上善若水”。愿我们的知性,永远像水一样灵动清明,永不干涸。点亮【赞】+【在看】,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