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非遗】刘家弹棉花
刘家弹棉花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为传统手工习俗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兰溪市始于何时待考。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
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弓来弹,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这一步。如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弓来弹,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这一步。
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
弹棉花,兰溪传统手工习俗之一,兰溪有首民歌:“弹棉郎,弹棉郎,身背弹弓走四方。”弹棉郎就是指以弹棉为生的个体手工业者。弹棉的生产工艺简单,一张长弹弓,一块磨平木,一个人背着就可走遍天下去谋生。这反映了在那个艰苦年代,广大贫苦农民为了谋生,不怕艰难困苦,对外发展。这也反映了兰溪人的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的精神。由于出去弹棉往往半载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家中妻子日夜思念,盼夫回归。有民歌云:“荒年我夫去弹棉,一年半载又一年。有钱无钱应回转儿女饥饿等爸来。”黄店镇刘家村、高井村以弹棉为生的个体手工业者为最多。民国时在江苏吴江开棉花店的有刘春生、在江苏盛泽开棉花店的刘勇四一家,现在在上海闵行开棉花店的有刘春尧一家,还有刘纯良在金华开棉花店,刘贤君、刘国良、刘伯勤等等在兰溪等地开店。还有一批在本村及外出开店,弹棉花在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相当盛行,成为刘家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万计的现代兰溪人为了创业,远离故乡,外出闯荡,他们整年奔波在全国城乡,足迹遍及神州大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经弹棉郎为代表的兰溪人走四方创业精神的传承。现今,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帮手工弹棉仍在各地流行。
目前,夏唐村唐进联已经成为兰溪市非物质文化弹棉花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