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天体学说“宣夜说”,一个可能很接近宇宙天体本质的学说

研究宇宙天体,本身就是深奥的。我们说过,关于宇宙的发端以及天地的形成,经整理大致是经过了“先天五太”的时期。关于“先天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这是在先秦《鹖冠子》提出“元气论”后,结合道家学说而形成的。认为这宇宙就说由气组成的,并由气到形到质的过度,而后清浊元气达到一定程度分离,形成了天地,而有了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天得气之精,地得气之形。但是人们看到浩瀚的太空,有日月星辰的运动,于是就有了继续探索宇宙天体的行动,并加以解说。

元气配图·来自网络

在东汉时期蔡邕的《天文志》中说“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脾(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这三种天体学说中,直接继承“先天五太元气论”的是“宣夜说”。但是蔡邕是东汉末年人,在这书中已经明确说明“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就是说这个天体论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无从传承了。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录》一书也说“宣夜之说未尝闻也”。而只有在晋朝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有这样记载“宣夜之书亡,而《郄萌记》先师所传”。这就算给宣夜说消失时间给了界定,郄萌是东汉时人,说是先师所传。而真正对于“宣夜说”的理论有所提及的是唐代的天文学家李淳风所作的《晋书·天文志》。这是可窥见此学说的唯一的资料。鉴于此一段资料的宝贵,转录如下——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同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星体·网络供图

这段理论,大体主要阐述两点,一是说“天无形体”,这就否定了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形或穹形”的说法,它认为天是无限空间的,说我们之所以看到天是苍茫一色,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举例说这就如人们远远看山显昏黄色,看深深的峡谷是黑色都不是真实的色彩和形体。二是认为这日月众星,是浮在这宇宙虚空之中,它们的运行全靠“气”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等隐现行止才会各不相同。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宣夜说是直接继承了“元气论”。这一理论的源头可以在《列子·天瑞》一书中找到,就是“杞人忧天”那则寓言,里面也有说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星体也是有质的气形成的,只不过它们是有光耀者)。

宇宙·网络配图

我们再来说说“宣夜”一词,这和盖天说、浑天说的名称不同,这两个名称具有形象性。但“宣夜”一词历来很多人都试图去解释。晋朝的天文学家虞喜说“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清朝末期邹伯奇解释说:“宣劳午夜,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直译过来就是“天文学家喧嚣达旦的整夜进行天文观测和讨论”。他的这个解释虽说有点望文生义,但似乎和古代有“宣夜”二字的典籍记载有些接近。如宋《南部新书》“杨盈川始补校书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学”,这就借宣夜代指天文之学。南朝诗人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说“挈壶宣夜,辩气朔於灵台”,这把“宣夜”代指了司天官夜间宣报时辰星相。

元气·网络配图

以上种种对宣夜的解释,都可以看作是望文生义的,完全都是从“人事”上去解释。我们不妨试试通过“宣夜说”记录下来的这段理论,再去发散思维来阐述这个名称,该天体论既然认为天(宇宙)是无限空间的,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中,而日月五星等星体是有光耀的有质有精的元气。这样看来,宇宙其实就是黑暗的,永远是如黑夜一般;之所以人类在地球上有昼夜白暗之分,就是因为这些有光耀的星体在气中浮动的位置变化,照耀映出的光亮。因此我认为,所谓宣夜说,其实就是如盖天说、浑天说一样,以宇宙形态现象来命名的。(你认为呢?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