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死亡威胁?莫慌,及时预防安如鸡!
最近因为疫苗事件,闹得人心惶惶,加上之前西安一位女士因为注射了疫苗最终死亡的新闻,狂犬病又一次出来支配人们的恐惧。后证实该病人没有及时有效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与医生所诊断的二级暴露也有一定关系。
有句俗话说:“狂犬病治不好,治好的不是狂犬病”,我们对狂犬病的认识便是:一旦发病死亡率100%,几乎没有侥幸成分。
但为什么狂犬病如此可怕,在我们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狂犬病还是让人闻之变色呢?狂犬病是怎么发病的?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广,死亡率极高,几乎100%。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染给人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瘫痪等。
狂犬病给人们的常见认知是由犬传播,其实不然。各种家畜、家禽以及小的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有感染的可能,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能感染狂犬病,其中同种动物之间更容易传染。
狂犬病毒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并不强,一般的消毒药、加热和日光照射都可以使它失去活力,人狂犬病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人时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经咬伤处的伤口侵入人体而感染人。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狂犬病是100%可预防的,无论多严重的暴露,只要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方案进行处治,可100%避免发病。与动物接触,避免出现II 级及以上等级的暴露,便不具有感染狂犬病的威胁。
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I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II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
(2)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
(3)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4)暴露于蝙蝠(当人与蝙蝠之间发生接触时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伤、抓伤或黏膜的暴露)。
应对方式:
判定为I 级暴露者,无需处置;
判定为II 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规定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判定为III 级暴露者,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为什么我们对狂犬病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人的神经细胞往往不具备“重生”的能力,因此被病毒损害的神经系统难以通过一些治疗手段恢复完整。
狂犬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常见的狂躁型(典型)和较少见的麻痹型(静型),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情恶化的速度十分快,大多在 3~5 天内因医治无效而死亡,很少有超过 10 天的。
▲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狂犬病报告,中国每年死于(由犬传染的)狂犬病的人数排在世界第二。(图A: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丨图B:每100000 人口由于狂犬病死亡的人数比例)
(图源: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 third repor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1012).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人的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人为1-3个月,不到1%的潜伏期大于1年,潜伏期在10年以上的则更罕见。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伤口深浅(伤口深者潜伏期相对较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决定增殖时间)等因素有关。
尽管如此危险的病,但好在可以预防的,建议遇到疑似不正常的/发病的动物,尽量避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