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贯串,劲整而灵动——太极拳中的“关节”

人体中有206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结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够达到“从心所欲”的“节节贯串”,同时还要求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关节锻炼得更为滑润而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担重量,从而增强力量和耐力。因此,太极拳对关节的训练是时松时紧的(松的时间长,紧的时间短)。

初学太极拳时,应该从松开关节着想,把几个大关节先松开来(如肩与胯的关节),以便更好地带动手、腿等关节的活动。脊骨,特别是胸脊和腰脊的松开与贯串尤为重要,腰脊命门穴人全身重心所在,是调节全身动作的关键,“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这两句话,不仅指的是两腰肾的抽换,也指的是命门穴的主宰作用;胸背部左右24根肋骨要节节往下松,由外往前合,这有助于气聚小腹和带脉(腰部周围的一圈)的充实。

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来逐步松开各个关节。由于太极拳是一动无有不动,在腰脊联合的原动力下带动四肢进行螺旋形的上下左右伸缩动作,从节节贯串中起到引长身肢的作用,因此松开全身关节是有可能的。在定式时还特别要注意骨节对准,所以陈鑫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骨节既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使内含腾挪之意,才能全身节节贯串,劲整而灵动。这就是拳论中“节节松开,处处合住”的说法。

四肢关节还要求曲而不直,留有余地,不能挺直和别扭,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松开我劲勿使屈”的要求。只有在曲蓄而有余的姿势下做到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并要在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这样才能练到“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将来在提高推手技巧上,可以做到处处是蓄势,处处能放劲,从而在技击上达到“但依着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这都是从蓄势上发展而达到的。

每势定式时,周身一齐合住劲,各关节对称地左右合住,上下对齐(如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两乳与两肚角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在整个拳套中,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的不停运转中,关节和肌肉一样地得到时松时紧的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太极拳的松是自然地放松入柔,紧是由于放松后自然地转紧入于刚,须细心体会)。

太极拳注重“以心行气”,要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也要求“敛入脊骨”,就是要求“气”能贯注充实到骨膜和骨节间的隙缝中去,所以要全身骨节松开,又要虚虚对准,首先要使脊柱和几个主要活动关节松开,虚虚对准,含有腾挪之意,这样才能节节贯串,既劲整又灵活。陈鑫说的:“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同样是“行气无微不到”、“内气潜转”的要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