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腹许多肠道疾病的超声表现为右下腹肠壁增厚(包括盲肠、末段回肠及阑尾),其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以腹痛,呕吐,便血,发热为主,其鉴别诊断依赖于超声检查者的操作及图像判读能力。引起右下腹肠壁增厚的疾病以炎性疾病为主,其次为肿瘤疾病,先天性疾病较少。
右下腹最为常见的病变为急性阑尾炎,超声声像图上在右下腹可以查见一盲管状肠管,一端与盲肠相连,其横断面呈 “靶环征”,纵断面呈“鼠尾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超声表现是阑尾轻度肿大,管壁的层次结构清楚;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时,阑尾肿胀明显,阑尾腔内积脓液,壁增厚,阑尾的层次结构清楚,阑尾周围可见少量积液;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时阑尾层次结构模糊,粘膜层连续性显示欠佳,局部血流小时,阑尾周围肠间隙可见积液,周围肠管炎性反应征象明显;阑尾坏疽穿孔时,阑尾不规则增厚,壁的连续性中断,管腔张力不高,周围可见较多的积液;阑尾坏疽穿孔后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右下腹显示炎性包块或包裹性积液,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被肠袢及大网膜包裹。
右下腹肠道肿瘤在临床也经常发生,其早期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中晚期可以表现为腹痛,发热,腹部包块,便中带血及消瘦,在诊断上有较大难度,回盲部肠壁增厚并与周围组织分解不清,易掩盖或忽视肿瘤包块的显示。回盲部肿瘤与阑尾化脓及穿孔后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粘连形成的炎性包块的区别在于:回盲部肿瘤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呈“假肾征”,肿块横切面呈中心回声强,周围肠壁回声低,肿瘤侵犯肠壁时见肠壁异常,肠管失去正常形态,病变处肠壁增厚,层次不清,连续性中断,病变早期未向肠管周围侵犯时,肿块常显示边界较光整,病变晚期或肿块较大者由于肿块浸润压迫可引起病变部位以上肠管扩张,回盲部肿瘤可伴有腹腔积液,晚期有转移者于腹主动脉周围可探及转移性肿块及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的肿大淋巴结,有肝转移者于肝区可见低回声或强回声转移结节病变。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其原因是:回盲部癌肿可直接压迫侵犯阑尾基底部,导致阑尾腔狭窄或梗阻,使阑尾正常的引流受到影响,癌肿累及阑尾血管淋巴管和癌栓阻塞,可进一步影响阑尾的血供;癌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炎症可直接波及阑尾;癌肿致阑尾腔梗阻后,造成腔内的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繁殖,引起阑尾炎症,尤其是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更难与回盲部肿瘤鉴别。对中老年阑尾炎患者,要仔细询问有无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有无不明原因的贫血,这一点对二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是非常重要。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主要为各种慢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率低于肠道肿瘤,临床表现与肿瘤颇为相似,包括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肠结核,以往对炎性肠病报道较少。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声像图特征表现为肠壁增厚,回声减低。克隆病早期肠管正常结构即可消失,肠壁增厚最明显,呈弥漫型或节段型改变,多伴有肠瘘形成,易合并肠梗阻,肠腔可呈多个偏心性狭窄。肠结核多发生于回盲部,多伴有肠粘连包块,肠管狭窄少见,常见肠间淋巴结肿大和肠间积液。超声在对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疾病的检查中,既能检查出增厚的肠壁及肠壁层次结构的变化,肠腔狭窄情况,也可以观察肠间病变,如肿大淋巴结,增厚的网膜和肠系膜,及肠间积液,病变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的包块,还可以较长时间动态观察肠管的蠕动,这是超声检查的优势。先天性的右下腹肠道疾病也可以表现为肠壁增厚。其中,梅克尔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遗留物中最为常见的先天畸形,但有症状的仅为4%-6%,多数梅克尔憩室可以终生不出现症状,但一旦发生并发症,可引起肠梗阻或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同时梅克尔憩室合并炎症最常见,其超声表现可以与阑尾炎类似,超声主要表现右下腹或脐周探及一处增厚的肠管,形态位置相对固定,其一端与末段小肠相通,另一端为盲端,憩室壁因为炎性水肿而增厚,回声减弱,可以合并穿孔或肠套叠。而肠重复畸形(又称肠源性囊肿或肠内囊肿)为小儿较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小肠近系膜侧与肠壁结构相似的结构重复,以中肠来源的回肠段最为多见。典型囊肿型肠重复畸形超声声像图为两端为盲端,囊壁多层结构,与正常肠壁相同,囊壁可见血流信号,囊液清晰。
图1. 患者,男,45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腹胀,低热。超声表现为右下腹肠壁增厚,回声减低,粘膜面不光滑,肠壁层次存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肠结核 。
图2. 患者,男,34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纳差。超声表现为右下腹肠壁回声明显减低 ,粘膜可见溃疡。经病理证实为克隆病 。
图3. 患者,女,19岁,临床表现为消瘦,腹痛,血便。超声表现为右下腹查见实性团块,横断面呈“假肾征”。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肠腺癌。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