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老是被嘲笑“数学差”?在上风位,与聪明人赛跑!中学数学如何跻身全球前十?
共3902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前 言
数学和科学:澳洲跻身全球前十
汲取PISA的教训
课程难度越大,HSC得分反而越高
没有人推着你前行
前 言
根据最新的(2019年)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IMSS)测验,澳大利亚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跻身于全球前十。
这一结果和2018年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结果截然相反。
在当时PISA的测评中,澳大利亚中学生的科学、数学均显著落后于其他OECD国家,连平均线都没有达到?
那么,为何短短一年内成果就有如此大的改善呢?
1
数学和科学:澳洲跻身全球前十
新州中学生的成绩提升尤为显著,是推动本次澳大利亚中学生在国际标准化测试中排名前十的一大主要驱动因素。
据了解,约有1.5万名澳大利亚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IMSS)测验。
TIMSS测验每四年在64个国家举行一次,已有25年的历史,主要测验各国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教学成果。
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在各项指标上均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韩国、日本持续领跑前五。
澳大利亚在高中数学和科学测验中排名全球前十。不过小学基础教育还是略显不足,小学科学科目中排名第14位,数学科目的排名为第27位,与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处于同一阵营。
新州中学生是推动澳大利亚整体排名提升的一大功臣。当地八年级学生在科学科目中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科学科目中也取得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不过,和澳大利亚其他州/领地一样,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成绩迟迟未能获得进展。
TIMSS国家研究协调员兼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副主席Sue Thomson说,很难确定为什么某些方面在改善而其他方面没有改善。
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热情和课程设置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她说:“测验结果表明,我们四年级的课程标准低于国际课程标准。我们确实需要研究四年级的课程,也许该年级课程设置正是问题症结所在。”
令人可喜的是,澳大利亚得高分的学生人数也明显有所增加。
Thomson说:“虽然高分儿增加,不过得低分的学生人数也依旧不少,这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息息相关。”
就不同性别而言,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是男孩胜过女孩的唯一测验科目。不过这一性别差距在八年级并不明显。
2
汲取PISA的教训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鉴于在去年的另一项全球评估(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中表现差劲而广受质疑,TIMSS评分的改善无疑暂时扳回来“一些面子”。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设计的系列全球评估,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对全世界的15岁学生进行能力评估。
去年的PISA评估,有创纪录的79个国家参加,测评的学生样本人数为60万人。
2018年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能力上的表现优于所有其他接受测评的国家。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排名则由“高于平均水平”掉落至“平均水平”。
在数学素养方面,澳大利亚孩子落后中国内陆同龄孩子3.5年。在科学素养方面,澳大利亚的孩子落后新加坡同龄孩子仅2年。在阅读/识字率方面,澳大利亚的孩子落后新加坡同龄孩子1年零9个月。
结果一出来,引发了各界对澳大利亚高中教育的质疑,即政府投入也不少,教师工资也不低,为何成绩却一塌糊涂?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国际标准能力考试,差异会这么大呢?
Thomson博士指出,PISA测试了10年级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之下,TIMSS和澳大利亚国家评估计划(NAPLAN,类似于中国的高中会考)与课程设置保持一致。
不过,和TIMSS一样,NAPLAN的结果也呈现缓慢逐步改善的态势。
在TIMSS测验中,澳大利亚学生在数学推理方面比对事实、概念和过程的掌握能力要强。
但是,悉尼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估中心主席汤姆·阿莱古纳里亚斯(Tom Alegounarias)表示,这种差异应该引起人们对PISA等考试可信度的质疑。
他说:“如果两种标准化考试结果不一致,那么国际评估的有效性以及我们应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这些考试的指导就值得质疑。”
澳大利亚数学科学研究所(AMSI)表示,很难弄清楚为什么澳大利亚学生(尤其是新州学生)测验结果会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有所改善。
AMSI代理主任阿沙·饶(Asha Rao)教授说:“目前,我们仍无法弄明白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不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明年继续跟进观察。如果这种增长在2021年或2022年继续延续,那么新州就有望成为一个效仿标杆。”
“我认同(应该)改善数学课程,但是,我要说的是,需要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
3
课程难度越大,HSC得分反而越高
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过去十年,对于HSC学生而言,相比任何其他2U科目,选择音乐和3U或4U数学(Maths Extension)的学生更有可能获得优等评分(Band 6,≥90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少学生认为选择更容易的课程就能够拿到更高的分,结果却恰恰相反。
例如,选择标准数学(Maths Standard,最低难度的数学)的学生中仅有1/20的人能够拿到Band 6。
在澳大利亚,HSC(高考)可选科目超过100门,范围涉及广泛,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在新州,HSC学生的成绩基于固定成绩标准进行划分。例如,2U科目从Band 1(0-49分)至Band 6(≥90分),1U成绩则分为四个等级,即从E1(0-24)到E4(45-50)。
在2010年至2019年之间, Band 6的学生比例最高的非语言科目是音乐2,平均为36%。尤其是在2018年和2019年,超过40%的学生获得了Band 6。
3U和4U数学紧随其后,十年平均水平为35%。
去年,3U数学(Math Extension 1)的学生中高达39%获得了E4。相比之下,在比较容易的数学课程(通用/标准数学)中,只有6%的学生获得90分以上的成绩。
高阶数学(2U)的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十年平均水平为20%达到了Band 6,而高阶英语(2U)中14%的学生也获得了Band 6。
NESA的前身,即学习委员会(Board of Studies),于2001年引入了Band制度,根据成绩标准而不是钟形曲线来对学生进行评分。
每个科目都有固定的成绩标准,因此一个科目中的Band 6不等同于另一个科目中的Band 6,除非这些科目的评分标准完全一致。
在所有语言中,拉丁文拓展的E4比例最高,为74%。
一位了解HSC计分标准的人士表示,音乐和高级数学课程的学生表现一直很好。因为相比其他学科,他们更有可能在校外上课。
新州数学协会主席卡伦·麦克戴德(Karen McDaid)则表示,选择最难数学课程的人往往对这一科目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最高。
她说:“正在学习4U的学生要么热爱数学,要么渴望特别出色。”
4
没有人推着你前行
这一结果也反映了澳大利亚的文化特点,即“没有人推着你前行,但也没有人限制你长高”。
这是大部分华人对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体会。
但是,这个体系背后的逻辑有些残酷。没有人在背后不断地推着你前进,对于很多缺乏自治和自省的孩子而言,这种教育其实就意味着放任自流。
玛丽亚·布莱克(Maria Black)是居住在悉尼的一位孩子母亲。她说,没有人愿意听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所在的国家表现比其他孩子/国家要差。
布莱克的女儿克洛伊现在15岁,就读于斯特拉斯菲尔德(Strathfield)的一所私立学校Santa Sabina College。
她说:“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身为家长肯定都希望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就不同类型学校的PISA成绩而言,独立(私立)学校学生表现最好,其次是天主教学校,最后是公立学校。
布莱克表示,虽然自己对各类学校的PISA成绩排名一无所知,但是还是选择将女儿克洛伊送到了一所私立学校。原因很简单,她认为这样女儿最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
同时,她对私立学校引入IB课程,即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课程表示满意。因为,这些课程定位于世界范围的就业。
结语
据了解,澳大利亚当局正在审查联邦和州的课程,优先考虑数学。新州教育部长莎拉·米切尔(Sarah Mitchell)表示,这一结果标志着优先考虑数学和科学的改革正在产生影响。
她说:“我们具备了提供世界上最好教育系统的所有要素。”
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管理局首席执行官戴维·德·卡瓦略(David de Carvalho)表示,这一测验结果“令人鼓舞,但没有任何值得自满的理由,尤其是考虑到四年级数学结果”。
位于Kingsgrove的圣厄休拉学院(St Ursula's College)的校长玛丽·里斯克(Mary Leask)表示,该学校训练有素的数学和科学老师以及与他们的直属小学的合作关系推动了学生对STEM学科的热情和表现。
“在过去三年中,我们发现选择高阶数学的女孩人数有所增加,参加物理和化学的女孩人数也有所增加”。
参考来源:
https://www.smh.com.au/national/the-chart-that-reveals-who-really-gets-band-6s-in-the-hsc-20201209-p56m22.html
https://freewechat.com/a/MzI1ODMyOTM0Mg==/2247485488/1
https://www.smh.com.au/education/nsw-lifts-australian-high-school-students-to-world-s-top-10-in-maths-science-20201208-p56l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