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岩茶“大师”们的“精彩”表演
《1》
前几天,跟一个在上海的朋友聊天。
问我,“你知道武夷山有个叫‘邵武’的地方吗?”
“啊?邵武是邵武,武夷山是武夷山,在行政区划上是两个城市呀?怎么会混到一起去了?”我一脑门子疑惑。
朋友说,上周末她被一家古琴馆的老板呼去喝茶,喝的是一位来自胡建的大师带来的好茶。
她因为认得我,对福建茶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喜欢,于是,在上海也算是半个茶界能手,一般的茶会都会请她去观摩观摩。
见到那位大师时,她内心蹦出的想法是,哇,这人很‘大师’。
棉麻对襟盘扣白衣、下着马云爸爸同款的棉布鞋。
身上能挂件的地方都挂上了珠串。
一看就是方外之人的打扮,朋友差点就以为是武松再世了。
古琴馆的老板用“双手合十”的方式跟这位大师打招呼,请他入座。
大师一坐下来就盘起腿来,吃力地把身体挤进窘迫的座椅,表演着极强劲的韧带功夫。
“嗯,这难道不是位岩茶高手,而是位内家功夫大师?”听着朋友的介绍,我在心里描摩着这位大师的画像。
大师自报家门,说来自邵武,专注收藏老岩茶,他的藏茶是武夷山含水率最低的茶,同时他的茶仓储也是最好的。
这话把我朋友弄晕了。
她迅速查了一下百度地图,发现邵武离武夷山还有一段距离。
于是,就对大师口中的“武夷山最低含水量、最好仓储”的茶,产生了极大的疑惑。
一个并不身在武夷山的人,说自己的茶是武夷山之最,这逻辑本身就透着股子莫名其妙。
《2》
俗话说,是驴子是马,看茶说话!
“大师”先拿出2015年的老丛水仙,古琴馆老板正要去取好水来泡,大师跟身边一个装扮挺仙的、好似助理的女子使了眼色,说,“慢着,我们自己带了更适合泡老岩茶的水。”
那个女子像变戏法般拿出一桶水,朋友凑上去一看,发现这是云南景迈的水。不由得眉头皱了起来。
这款2015年的老丛水仙,倒在盖碗里细看,只见干茶发黑,闻着味道也不好。
沸水冲了一水出来,朋友一喝,又酸又涩。
坐在“大师”右手边的女子也是古典扮相,介绍自己是做茶空间美学的。她喝了一口茶直呼好喝,大赞茶气十足、入口即化。
朋友端起盖碗来,默不作声看了看叶底,只见基本焦化,看来是反复焙了好多次,估计是存放过程返青出了杂味,于是回炉复焙。
这样多焙几次,茶就直接焙到炭化了。
朋友讲到此处,跟我打趣说:“难怪说自己的茶是全武夷山含水率最低的,敢情是直接烤焦了!”
“大师”边泡茶,边开始巧舌如簧地说茶:“这款茶在我的藏茶里算年轻的,它喝起来虽然有些涩感,但是不压舌头,也不卡喉,涩味只要喝一口白开水就能化开。”
于是,每个人都喝了一口那个拿景迈水出来的女子精心准备的白水,去掉了涩感。
之后,纷纷点头,有人甚至觉得在好茶的衬托下,这口居然白水也特别甜。
《3》
接着,“大师”开始冲泡2013年的老岩茶。
朋友喝起来,跟刚才那泡老岩茶,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焦苦味、酸味、涩感,三元合一,喝下去,舌苔发紧,全身发麻。
但是,大师发话了。
他说,喝茶要靠自己去悟。要靠心去体会,不要单单凭舌头的感觉。
接着,他开始传授冲泡老岩茶的方法。
戴满了手串的手一边比划,一边讲解:“泡茶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人泡茶可能只是用些力道注水,而我提倡用‘气’冲泡,把身体里的‘气’提上来,集中到手臂和手腕上,这股‘气’可以增加你的力道,我们都说‘气力’,有‘气’才有‘力’!”
说着表演了一次提气到手臂,他说气上来之后,手臂都鼓起来了。
有人凑近了观察他的二头肌,用手碰了碰,说,呀,果然充满了气体。
最后,喝到了2011年的老岩茶。
那股酸涩味和陈旧味,在大师带来的每款茶里都挥之不去。
朋友已经没有什么喝下去的欲望了,看着如中药般的茶汤,她还是礼貌性地抿了一小口。
“简直是受罪!”事后她在微信愤恨地跟我吐槽:“本来就难喝,他还要故意坐杯,泡得浓酽,喝完整个嘴都是苦涩酸麻的!”
“然后他尽是说些水、器、空间、茶气等等绕圈子的东西,偏偏就是不说茶,最多提了一下武夷酸,因为有人说茶喝着酸了,他才简单带过。”
“更过分的是,喝到现在,大家都沉浸在他营造的氛围里,开始喊他‘老师’!很多人留了微信,准备跟他去福建看茶山。”
《4》
表演到最后,“大师”请出紫砂壶。
放了快15克岩茶进去。
边往紫砂壶里塞茶,边教导在座诸人:“其实真正懂喝岩茶的人,喜欢用紫砂壶泡茶,这样泡的岩茶比较有层次感。”
大家听得频繁点头。
认真的人还带着本本做着笔记。
朋友简直要翻白眼了,什么层次感!
不就是第一水最重,然后越泡越淡,从始至终都是中药味,口腔里是一成不变的焦味和酸味吗?
她说,回家以后,一定要用我给她寄的正岩茶,好好洗洗口腔,洗洗胃!
后来,听说大师那一场表演,收获颇丰。
古琴馆的老板出了大血,买了老岩茶、买了景迈水、还买了茶服。
原来,大师身边那个装扮很仙的女子是卖水的。
而另一个穿着古典服装,从事茶道空间美学的女子,是卖茶服的!
朋友最后总结一句,“搞了半天,这原来是三人行套路啊!一个卖茶的、一个卖水的、一个卖茶服,搭档行走江湖,一条龙服务,这销售方式好厉害啊!”
《5》
李麻花听完这个故事,简直要拍手叫好了。
为这些“大师们”的精彩表演叫好!
如此天衣无缝的三人行套路,别说那位见多识广的古琴店老板了,就是更精明无比的人,也难逃被绝杀的命运。
唉,只盼着他们能吃一见长一智,认清残酷的现实,与诡谲的江湖。
这两年,越跟福建省外茶友聊天,越发现,“大师们”喜欢拿老岩茶玩套路。
一来,老岩茶没几个人喝得懂,乱讲话也不容易穿帮。
二来,老岩茶无香无韵,就像一张白纸,更方便随意涂鸦,
而且,老岩茶在他们的包装和渲染之下,茶价呈几何倍数增长,随便几百元一斤的茶轻松能卖个几千几万,再加上卖水、卖器皿、卖茶服等的收入,一群人抱团出行,可以狠赚一笔!
想想村姑陈,实打实地在卖茶,也不卖水,也不卖茶服,就觉得太笨太老实。
果真,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啊!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