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气韵 腕底风情
♬ 文章:曹橘 | 朗诵:史丽娟
——观王依民山水画作有感
曹橘
太行气韵 腕底风情
观王依民的山水画,尤其是他的太行山水画作,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亲切!仿佛见到了我日夜思念的故乡。记得有一次回乡,搀扶年迈的伯父走出窑洞到门外“看山”,老人轻叹一声道:“倘或有人把老家的山画下来多好……”。
太行山立于天地之间,纵横交错,山川秀美。大自然赐予太行山的奇石雄姿,烟霞清流,画家怎样通过画笔再现它春的明媚,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凝重?怎样将太行山的万千气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与写诗文相似,并非直接书写描摹,而是将这蜿蜒千里的大山赋予永恒的生命,将画家的情思融入一石一溪一草一木一屋一人之中。这些,我在王依民的太行山山水画中得到了答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一文这样描写太行山。虽然这是一则神话故事,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太行山的高拔奇峻,历代文人画家们书写到太行山时大多以此为据。
太行风光,千古卓越,尤以“静”为特点。山民乡风质朴,将山中万物均视为“天赐”:老天把这奇山圣水赐予太行百姓,那就得不负天意不负先贤。所以,故乡的人们世世代代保护自然的意识是原始而强烈的,每一块山石,每一片山林,每一株花草、每一只鸟兽……都是“山神”叮嘱他们保护的。这种带有宗教性质的保护意识世代传承着,直到现在。反映到山村就是一个“静”字包容了所有,太行山的“静”决不能被打扰,尤其在历代的诗文画作中,“静”是所有描绘太行山风貌的基调。在王依民的画中,几乎每一幅画作都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但“静”也并非绝对,静内有动,动则含静是他的太行山画的特色。
譬如《林泉清韵》图,幽静的山村坐落在群山之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清泉潺潺,山鹰盘旋,这一切都有一种动静相宜的立意,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宛若身临其境,可以想象出山村里鸡犬相闻,山涧清泉下村姑捣衣声声;飞鸟啼鸣,云烟缥缈;远山近水,都是静与动的山景,无一处不是落笔于自然。
再如他的重彩山水《万山红遍秋意浓》图。其实在山水画中,我们平时欣赏到的“万山红遍”题材并不少见,秋光无限,红叶遍布在逶迤起伏的大山之中,溪水流潺迂回,朝阳灿烂,江山如画……这些都是画家的执笔立意之处。王依民先生正是这样,把太行山的实景展示在一幅江山云海涧水绿树的浓浓秋色里,均用重彩描摹出无限秋意之美来。这是需要情怀和笔力的!怎样选材怎样驱遣笔墨,在作画之前都要“寂然凝虑,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这里有个平时积累和一朝构思的功底问题——秋意之浓,浓在“气韵”。农人辛勤劳作,在乎的是秋天的丰收;季节也一样,春夏之美都是为了铺垫秋天的多彩。山水画家行万里路,也是为了将万变或不变的自然景象与画家自己对创作的情思寄予他的绘画之中。像明朝画论家唐志契所言:“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王依民先生的这幅图,我们看到的是秋天里阳光普照下的万山红遍,画家运用独特的皴法和重笔彩墨画法画出太行山的雄奇与苍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太行山立于天地间的豪气,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中国美术史上厚重的山水画与千年的文学史一样,都是贵乎“韵”:气韵、情韵、风韵……是至关重要的,画讲究的是“画境”,在画境里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凝聚的力量之美是至关重要的,像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画就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的山水画达到了这种境界。
而王依民先生正是在创作中不断追求这种境界,又得益于当代山水画大家龙瑞先生和助教张培武先生的倾力指导,使他的山水画腕底功力更加纯熟,将自然造化、实地风情与山水画气韵融为一体,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危峰奇胜,还是水落云生,都是画家画不尽的题材,达到了山水画创作中“形神兼备”的笔墨统一,让观者感到有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祖国的山水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的山水画家,精神永恒的自然山水,源源不断地涌出同样永恒的山水画佳作。王依民先生如是。
王依民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王依民,l967年生,现居北京。黑龙江省林口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胜景工笔山水画院院长,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白山黑水画院副院长,王依民美术馆馆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盛世丹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我爱丹青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作者简介
曹橘:内蒙古、包头作协会员,鹿城读书会和昆区作协文化顾问。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至今有百余万的文字记录。先后出版散文集《雨恋夕阳》、《方寸之间》和随笔《汇心絮语》。零星作品见诸于各文学艺术纸媒及网络平台。
朗诵:史丽娟 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秘书长、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昌市朗诵协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劳动模范、许昌市首届首席播音员,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