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禁烧】回忆起那些禁烧的日子

回忆起那禁烧的日子

文/秋冬之韵



踏上摩托全村绕,红帽流动劝禁烧,巡逻守护麦茬地,不辱使命响号召。前两年,我被抽到乡里,由一名教师变成了一名禁烧监督员,回想起那段时光,我觉得我们是在太阳下寻找“温暖”,在黑夜中寻找“光明”我也真正明白为人民服务中的苦与乐!

                      第一台收割机进庄

      记得六月七日那天上午,我们禁烧监督员在村部集中后正准备下田巡查,突然,徐副书记接到一个电话:“哎!殷庄东头麦田里,王超带来一台收割机,收割的价格太高了,每亩八十元,倒伏的麦田收割的价格每亩一百二至一百五元。”接到反映后,我们几个踏上摩托迅速地赶到收割机作业的田块。

      啊!我们惊住了,一台收割机在麦田里“轰隆隆”只割一个来回,麦田地头,路上,沟坝上,站满了男女老少至少有一百多人,到处停放自行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简直像逢集似的挤在这里,也许是因为麦子早已成熟,他们等待的太急。所以,人们就像迎接新娘似的聚到这里。

     “今年收割机过来太少,都是因为灵璧县禁烧要求太严格,既要十二厘米以下,又要带粉碎机,人家不敢过来!”群众纷纷议论着。

“你们这样说法具有片面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南北小麦一起成熟,人家麦子没割完,怎么能过来!”王书记解释道。

     “要是下雨,小麦发芽,怎么办?”

     “价格高点,也得收割呀?”群众七嘴八舌地说三道四……

       群众的怨气,外地机主的霸气,真得让我发问自己:我们自家的收割机呢?

     我们调来机手和带机的本村村民,进行协商,我们这里政府给出的收割价格是65元。但是,机主很强硬,八十元一亩,少一分不割。相持一会,问题还是没有决定,如果采取了强制手段,维护群众利益,那么在这个时机,就会遭到群众的不满。因为人们等待的太久,等待的太急。难道我们只能是周瑜打黄盖吗!

      不行!我们立刻掉头,协商,运筹帷幄,另想其他办法:去南方多带联合收割机来这里,来打破这独家经营的局面。那一天,我们几个开着车冒着直向南方,消失在夜色中……

                流动的“小红帽”

      6月8日上午,吃过早饭,我们督查组一行八人,头顶红太阳帽,戴上红色督查袖章,骑上摩托车穿行在乡村的田间地头。

      我们穿过一团团烟土,来到仝卢村东头。田地头站着很多群众,这是仝卢庄来的第一台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在麦田里“剪下”一垄垄麦子,机后留下一行行厚厚的麦草。显然,这不符合今年收割要求,这收割机吐出的麦草就是火点的隐患。于是,我们几个立即走到收割机前头招手停止作业。叫他们装上粉碎机进行作业。这时,“斗争”又开始了。

     “今年禁烧这么严,外地的机手不愿过来。”

    “小麦都熟 了,要是再下雨,小麦就要出芽了。”站在地头的群众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外地的收割机机手并不是不愿意过来,而且今年山东、安徽和南方麦子一起成熟,他们在家里收割结束了才能过来收割呀!”我们并没有让步,满脸笑容地解释着,“今年收割的价格比去年增加了20-30元,其目的就是让收割机装上粉碎机进行作业,这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播种。”

     “我们南方麦茬地的麦草,都是政府统一处理,用打捆机打成捆,送进造纸厂。”那个机主(南蛮子)辩解道。

     “我们的政府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请谅解。”我们劝解道。

经过一番争斗,机主终于同意装上粉碎机。在我们的帮助下,十分钟装好粉碎机。

      收割机又开始工作起来,随着收割机地缓缓前行,从粉碎机机口飞扬起一股股被切成细丝状的麦丝、麦糠和烟尘,飘撒在十五公分以内的麦茬上。望着这被碾碎的麦草,人们再也不愁运麦草了,可以直接播种了。站在那里的人们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这时,我们几个人才放心地走开。从小戈到小王,从庄东到庄西,我们真正地担当起解说员、调解员。

      我们走在田间地头,不时听到这样的话:“’红袖章’来了,我们有救星了!”可见,我们就是人们群众的后盾。

                      夜间巡查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准时在村部汇集后,兵分两路,奔赴乡间小道上。

     一会儿,奔跑在田间的土路上,前面摩托“嘭嘭”直响,车轮飞速旋转溅起一股股尘土,我紧跟后面,一团团尘土直往脸上扑来;一会儿,又奔走在麦田,只有狗舌宽的小路上,铺满了小草,摩托车上微弱的灯光前小虫被气浪冲得乱窜,直往鼻孔和嘴里窜;一会儿又奔跑在乡村的沙石路上,像爬山路似的颠簸起伏。每到一个看守点,我们都要美言同样的话语:天气干燥,死看死守,决不能麻痹大意。

      夏天的夜晚,广袤的田野,在夜色下,还能看见远远的一个个亮点,那也许是看点人员射出的手电光,也许是带夜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上的灯光。当我们来到了仝卢东湖,忽然,我身边的同事手机响了,他打开手机:“哎,你好!我是乡政府的,请问你在哪里?”

     “我在田间巡岗。”

     “和你在一起的有几位同事”

     “有王书记,沈局长。”

     “你让他接电话!”

     “好的!”

       王书记接过电话说:“我们分班巡查,全在岗。”

     “好的!你们辛苦啦!乡政府值日人员安慰道。

      “这是乡政府在电话查岗。”王书记告诉我们说。

       挂上电话后,我们又继续前行,穿着体恤衫的我,觉得一股股凉气直冲胸口。我们从村东到村西,从南湖到北湖,从河东绕到河西,直至零晨两点才返回家中。

       这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地进入甜蜜的梦香。

本文作者原名:王潘,男,1965年12月出生,安徽师范大学汉语文学教育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喜欢文学。现任灵璧县大庙乡殷庄小学校长,从教32年,他守住乡村这块热土,秉承“既然选择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就不能嫌弃自己物质上的贫穷,要为自己精神生活上的富有感到自豪,要绞尽脑汁,不断进取,让农村这片热土盛开出朵朵鲜花。”的执着信念,默默奉献,辛勤耕耘。

    他是一个多面手,放在哪个位置都争用,充当什么角色都能独当一面;他很诚实,是一个工作狂,勇于吃苦,敢于担当。他很爱学习。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发表了68篇文章,在《安徽教育》《教育文汇》《小学语文教师》《拂晓报》上发表过文章,在全国小学教学论文大赛中,小学教师下水作文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习作,在《农村孩子报》上发表4篇,指导学生在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荣获《农村孩子报》举办的“100分老师”提名奖,在全国首届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中,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他曾获得宿州市优秀教师,两次荣获灵璧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