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那些年,晏老师在农村的日子
我的“戳包”农作
文/晏金福
实行联产责任制以后,因为爱人和孩子都是农业户口,所以我也分到了六七亩地。在这六七亩地上,我也就有了几年农作生涯。
我生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人,无论做什么,总是想鼓捣点新花样,农作自然也不例外。那时庄上人种地,都是粗放的传统农耕模式,粮食产量很低,小麦每亩只有300来斤,黄豆每亩只有100多斤。我不甘心,就从报纸杂志上学习科学方法,用到自己的农作中。我的种种做法,我觉得是科学,可是俺庄的老少爷们却都说我“戳包(淮北土语,意思是胡摆弄)”。下边就说几件他们眼里我的“戳包”农作。
一、施磷肥
俺庄的地是淤土地,比较肥沃。一开始,俺庄人只相信农家肥,化肥指标分到生产队,贷款做得好好的,都不愿意去拉。供销社催得紧了,就派人到信用社拿了贷款条子往化肥仓库一交,说:“等两天来拉。”实际上是钱交了,化肥就不要了。联产责任制以后,化肥分到户,有人就觉得不要太吃亏,于是就弄来试试。结果,发现非常有效,上了化肥,庄稼“匆匆”往上长,于是家家开始上化肥。不过问题来了,因为上的都是氮肥,多数是碳酸氢铵,极少数是尿素,有的掌握不住量,上的多了,庄稼就倒伏,不仅不增产,反而减产。我知道,要庄稼秸秆硬,不倒伏,必须上磷肥,于是我就买了几袋回家。要钟麦了,地临边的几个人都跑来看热闹。有的问我这是什么,有的说:“你弄这些石面子上到地里,有什么用?真会‘戳包’!”有的说:“你没钱买化肥,就上点土杂肥,也不能拿这个糊弄。这个八成不要钱呗?”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麦收前,刮了一场大风,旁边农户的麦子倒得一片一片的,像磙子轧的一样,唯独我的麦子傲然屹立。他们都很稀奇,问我原因,我说:“这就是我‘戳包’的结果。”这时,他们才开始相信磷肥。
二、白芋沟里的奇观
刚实行联产责任制,我们还是延续生产队的做法,秋季主要是种白芋。一是抗涝,二是产量高。种白芋最麻烦的活是翻白芋秧子。一季子白芋要翻两三次、甚至四五次秧子,反正每下一场雨,就要翻一次。否则,白芋秧子就会扎下许多须根,严重影响白芋产量。沙土地白芋秧子好翻,雨一停就能下地,用棍轻轻一挑就行了。我们淤土地就难了,下过雨,等能下地时,已经扎了一些须根。用劲小了,挑不起来,用劲大了,有时会把白芋秧子挑断,这样,也会影响产量。由于讨厌翻白芋秧子,我就琢磨,怎样能不用翻。你别说,我还真找到了办法。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山东省有一个人,把麦穰子摆在白芋沟里,白芋就不用翻秧了。我觉得有道理,那麦穰子上半截喂牲口,下半截烧锅都不好使。摆在白芋沟里,一不用翻秧子,二还能沤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和爱人上了一车麦穰子,拉往地里。在树下乘凉的刺歪子看见了,说:“金福又‘戳包’了,走,看看去。”于是十几个乘凉的人呼呼啦啦都跟来了。到了地头,我和爱人抱着麦穰子往白芋沟里放,他们也跟着帮忙。一车麦穰子放完,两趟白芋沟里,黄灿灿、亮闪闪,映着沟顶上拃把长嫩鲜鲜、绿油油的白芋秧子,煞是好看。不过,帮忙的有的嘟哝着:“这能管?”有的则干脆说:“管熊劲儿,纯粹是胡屌弄。”
实践证明,这方法是有效的。这一季,我的白芋一次也没翻秧子,可是没长什么须根,白芋长得特别大。到起白芋时,麦穰子已经沤烂了,正好做肥料。可是遗憾的是没见有人仿效。
三、喷钾肥
我们那时种的小麦,收割前,最怕西南风。本来长势很好的小麦,两天西南风一刮,麦芒就扎拉着,麦粒就瘪了。可是,正所谓怕鬼有鬼,越怕西南风,却每每就能碰到西南风,几乎年年都刮。怎样能让小麦不怕西南风?我特别注意报刊上有没有这方面的文章。有的说是缺水,麦收前要灌一遍送老水。这个,我们当时的条件还做不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缺钾,怎么办?说可以在麦收前喷一遍磷酸二氢钾。我想,这能办到。于是就去买。哪想到,跑遍周围的供销社,不要说买了,营业员连听都没听过。没办法,我就写信向我在淮南工作的一个学生求援。谢天谢地,我的学生真给我买了两袋寄来,每袋一公斤,够我用的了。我背着喷雾器,提着桶,下湖了。邻居们看了,都很惊奇。有的问:“快收麦了,怎么还打药?”我说:“不是打药,是喷肥。”“肥还能喷呀?”他们听了直摇头。有的问:“喷的什么肥?”我回答以后,他们仍然摇头,说:“从来没听说过,‘戳包!’”
这一年,照例又刮了西南风,他们的麦子都瘪,就数我的小麦籽粒饱满。因为我只种了两三年庄稼,就全家农转非,离开了农村。不过,去年听弟弟讲,现在他们已经普遍喷洒磷酸二氢钾了。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