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沟人的一些感触……
记住乡愁留住回忆
文/马道超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古往今来的人们因战争、生活等影响而背景离乡,踏上一条不归路。他们携带方言,保持自已的风俗习惯客居他乡,繁衍生息。从一个角度看是闭关自守,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坚守对故乡的一份不了情。尽管连老马也能识途,游子却难以转身回乡路……
远离故土,很多人虽有衣锦还乡的荣耀,心里却藏着浅浅的惆怅,难掩无依的孤独。为填补失落的灵魂,茶余饭后拾捡起那童年的故乡印记,成就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故乡在父母的絮叨中浓缩成一幅幅田园牧歌的风景,男耕女识、鸬鹚捕鱼、渔舟唱晚、鸟语花香、鸡呜狗吠、推磨烧煮……
一道山峦、一座祠堂、一声娃叫、一个草垛、一缕炊烟……乡愁是对故土念念不忘的情愫,乡愁是返璞归真的一种渴求。
乡愁是乡间小路上牧童的歌声、乡愁是村前那一条弯弯的河。乡愁是门前的那棵槐树、乡愁是儿时在草垛里躲猫猫,乡愁是晨起那一声公鸡的打鸣,乡愁还是夏夜草丛里闪烁的萤火虫,还有那鸬鹚……
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渔人和他们的鸬鹚伙伴,迎着朝霞便出发了。一般上午八九点钟,就要下河,几条河流依次循序轮番进入。平时渔人对鸬鹚加强训练,为了拥有过硬的捕鱼本领。鸬鹚也具备极髙的智商,下水后它们一字排开,布下罗网,让鱼无处可逃。渔人撑起竹篙,驾着两头尖尖的月牙船,头上带着破斗笠,船夫荡舟呼号,那边火正旺,炉正红,几尾鲜鱼甩进船舱……只听竹篙“啪“的一声鸬鹚又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一会儿,便衔着一条上下舞动着尾巴的银鱼上来。虽然它没有像天鹅一样洁白或像孔雀一样缤纷的羽翼,没有雄鹰矫健冲天的气势,没有黄莺婉转的歌声,没有鸽子善睐的明眸,但它却可爱至极。它的眼神有一种幽幽的蓝光,淡然傲慢地回视着你的好奇。
虽然,湿淋淋的羽毛,让它如落汤鸡般狼狈不堪,但伋然不失威风凛凛,即便全身干爽蓬松,黑色毛羽上流动着紫绿色的光泽,依然让它有着不可接近的倨傲。嘴长且有钩、冷不防会伸出脑袋给你一啄。
鸬鹚和渔人相依为伴,绿水萦回如青罗之带,一叶小舟浮在其间。渔人斗笠蓑衣,鸬鹚站在船舷两侧等待命令。只见竹篙轻轻一拨,两边鸬鹚应声下水。不多时,接连地嘴里刁着鱼儿跳上船舱,渔人提起鸬鹚,回头朝下,它们极不情愿地把鱼吐出来。休息片刻,又一个猛子扎进水去……
那年我九岁的时候,门前有大汪塘,渔人扛着尖尖的小船,鸬鹚站在上面挺威风。我们一帮小伙伴出于好奇,连忙往跟前跑,看那鸬鹚很好玩。它那可爱劲,真想上前抓它两把过过瘾。谁知那渔人大喝一声:"别朝跟前来“!吓我一跳,原来渔人怕鱼鹰发脾气,会啄我们。实际是为我们好,可心里还是怪罪那船夫。那个年代小孩,胆小、大人说大一点声音,有的小孩都能吓哭。不一回船下水了,鸬鹚也跟着下水。首先在水里要活动活动筋骨,热热身,以便更好发挥。渔人用竹篙撑着船、慢游着,竹篙往水里一拍,鸬鹚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一会儿,它们挺着大嗉子,像个凯旋的战士,被竹篙挑上鱼船。渔人随手提起熟练把鱼甩出来。眼前所闻虽然是惨不忍睹,但它们的职业就是那样。
如今,浍塘沟又见鸬鹚,心中欣喜,成功举办二届鸬鹚捕鱼民间民俗文化节,属国家非物质遗产,特别高兴。
浍塘沟地处灵璧腹地,具有汉文化传承和生态山水的双重优势。为挖掘浍沟独具风格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浍沟镇党委书记梁生带领下,镇长王曙光和政府一班人结合当下,响应党中央新时代号召精神。为搞好本地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有序进行,提高灵璧浍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来浍沟投资兴业,共同发展,让更多人来浍沟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领略乡土风情,推动浍沟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儿时总想,什么时候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现在看看水泥路户户通,路灯亮如白昼,垃圾桶排列有序,环卫工人每天把村庄打扫得干干净净,农村通上公交车,看农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浍沟而奋斗吧。
马道超:1963年出生,农民,喜欢文学,广交文友。热爱民俗文化。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