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尾段解题思路”易错题

考点:
1.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2.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3.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4.萧萧《灯火》
【考点研究】
一、常规考点
1.总结全文:这是内容上收束全文。
2.点明、深化或者升华主题:如果前文没有点出主题,结尾一般就是点明主题,也叫卒章显志;如果前文已经点明了,后边又提,就是深化主题;如果主题往横或者纵的方向有拓展,就是升华主题。
3.读者角度
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空间。
4.首尾呼应
(1)与首段呼应;
(2)与标题呼应。
二、特殊考点
1.独句成段
2.交代背景
3.某物某事件的象征意义
【考题对接】
一、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陈说:“像北平。”吴说:“像西湖。”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
  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 “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这首诗也使得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他是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无名安市隐 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吴宓命名为“听风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闲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放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他说,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在美丽的昆明度过的,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矫揉造作。老百姓非常淳朴,没有都市的浮华。他吟诵的是自然主义的诗:
  树特别绿,水特别蓝。
  林荫道上还没有华贵而色彩不调和的衣衫,扭动,
  所以,一切都完美,纯真。
  包起蓝头巾早起的妇人,走来汲水。
  在水边,弯着腰洗脸的,兵士们,
  嘻嘻笑着,把草鞋都弄湿了。
  我第一次看见,翠湖这么美。
  赵宝煦记得,在昆明泡茶馆,没有钱,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昆明人质朴中有一种雅,很令西南联大的师生喜爱。如,吃米线不加辣椒,就说“免红”。邓稼先多年后跟妻子回忆昆明,对每天中午五华山“鸣炮报时”,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昆明非常古朴。
  当年担任鸣炮报时工作的,也是勤工俭学的西南联大学生。
  朱自清有《近怀示圣陶》一诗:“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弦诵幸未绝,竖儒犹仰俯。”
  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时生活很困苦。这首诗整个的苦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就在诗里,朱自清点出了“弦诵未绝”口号。
  朱自清之子朱乔生告诉我们,当年日军打来的时候,很多人自问:“我们能做什么?”朱自清提出:我们应该保持“弦诵不绝”。与陈寅恪的“南渡”一样,“弦诵”成为支撑“战时大学”的“骨骼性”理念。
  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文典“跑警报”的逸事。刘文典曾拍拍肚子说:“我跑警报,是因为我这里有国学。”他认为“国学”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刘文典为人狂傲,常贬低别人,但他这话里透露出一种对待人生价值的严格标准。
  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
  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据闻一多之女回忆,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亲会将家人领到草地上,教小儿女们背诵《春江花月夜》。这体现了他的理想:“诗化生活”“诗化家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讲“这是中国诗歌中最美的诗”。通过闻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诉离妇游子之思,与抗战时期人们的情感有交集;还具有一些的美术元素和很多文化符号,甚合闻一多这位美术出身的教授的审美情趣。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诗人,却在国难深重时拍案而起。
  闻一多最喜欢屈原的两句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这显示了他对时光的珍惜之心。所以他关在屋子里做学问,被人称作“何妨一下楼”主人。
  王国维说,首先是人的境界风骨,其次才来论定诗。
  这种“人、史、诗”统一的风格,在西南联大时期得以体现,纯净透明。
1.简析文章结尾画横线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二、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的地理位置上。那儿有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我养过狗和猫,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2.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1)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2)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3.“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四、萧萧《灯火》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尾段解题思路”易错题(7)(试题版)答案
一、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1.(1)独句成段,表达简洁有力。
(2)点明题旨,也表达了作者对西南联大学人的景仰与追怀。(每点2分,共4分)
二、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2.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
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
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全文的总结句,解释其含意应联系全文,还应把握句中关键词,如“小小的北极村”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在那里明白了什么道理?又与作者现在的世界有什么关系?明白了这些问题,加以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三、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3.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何容之所以“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朋友”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说明朋友们对何容的理解和认可。
四、萧萧《灯火》
4.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更真实、具体、可信、可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回归原文,细致地描写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的段落集中在3~7段,“细致描写”的作用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不写这些内容将会怎样?很明显对于当代人来说,首先是生疏无生活体验,所以详写就可以使读者认识更真实,更具体,也自然可以提高兴趣;另外联系主旨与其中夹杂的议论抒情语句可知,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
5.(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那个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未免使人有些许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如(1)句中的“累世的家产”,几代人积累、护卫的产业自然珍爱有加,比喻中突出了煤油灯的宝贵;联系主旨,“那情景”也包含着对过去生活的珍惜与怀念。(2)句中“喃喃自语”表明我的怅惘,“在无边的夜里迷失”联系语境也可以明确获知表面词义后的深意。
6.(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2)不同人称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涉及的是人称使用的特点及作用,原文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回忆,第九自然段加入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具有亲切的感觉,利于作者叙事与抒情;第二人称则便于直接呼告,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7.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寻找原文中表达作者对“灯火”的情感的语句。综观全文,可以根据以下语句解读本题:第二段“'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第十二段“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第六段“祖孙两人……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第五段“夜深的时候……读一点诗词”,第十四段“伴读的祖母……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当年的夜读促成了今天的写作。
(0)

相关推荐

  • 推荐 | 阮华君:心中的灯

    心中的灯 文|阮华君 电灯.电话.电视机 有了电,真方便 电的用途说不完 -- 这是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背的儿歌.每次他奶声奶气哇啦哇啦背这些,总能让我回忆起许多有关灯的记忆.那些没有电的年代,我用过 ...

  • 40年前,很多地方没有电灯,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40年前,很多地方没有电灯,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灯(散文)

    灯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日常用具中,除了碗筷,我想,灯也应该是绝对排得上号的天天为伴的典型了.灯与夜同处,与黑暗为伴,所以就会带来神秘,也会给人以诗意,还有几多的烛光斧影之类见不 ...

  • 【165】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刘琼作品

    马灯伴我度童年 刘琼(四川) 记不得我们家是什么时候添置的马灯,但马灯却伴着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 我童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乡村还没有通电,晚上,家家都是靠煤油灯照明.在煤油最紧张的年头,每家 ...

  • 难忘故乡的煤油灯

    文:甄承民 图:来自网络 "啪!"随着一声巨响,停电了!噢,停电面积很大,是半个城区! 电视机前的我,只觉得眼前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凭窗远眺,往日家乡小城的火树银花.万家灯火不再,却又见那深蓝色的 ...

  • 徐少平 | 儿时的煤油灯

    [往期回读] 洗澡   碾坊   追忆我的岳母 放鸭子的日子    我的干爸 母校宜中印象    拜访陈锡瑾老先生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

  • 出离黑暗的灯火

    ♣ 张玉海 黑暗是都不愿面对和经历的状态,所以人类发明了灯火,去摆脱黑暗.追求光明. 古人有夸父逐日.燧人钻木取火的传说,西方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养众生--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光明生生不息的渴望.有了 ...

  • 寒假自驾18:蒙自的西南联大旧址与碧色寨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从广西进入云南后第一站的落脚点,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蒙自市.说起来蒙自这个千年古县在云南可是赫赫有名.它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 ...

  • 【散文】严宁||灯光

    灯光 文/严宁 晚上,明亮的舞场里正在播放着"灯火里的中国",广场上许多的大爷大妈们正随着乐曲舒心的扭动腰身,那是欢乐的海洋.歌词里唱出我们的心声"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 ...

  • 高考考点:“散文尾段解题思路”

    考点: 1.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2.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3.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4.萧萧<灯火> [ ...

  •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划线句子赏析”易错题

    考点: 1.龙应台<寂寞> 2.沈天鸿<嘉峪关归去来> 3.李玉良<离我最近的草> 4.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考点研究] 一.考点 1.抓关键词语 2 ...

  • 2021届高中生物500个判断易错题解析

    2021届高中生物500个判断易错题解析

  •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选择题鉴赏易错题

    考点: 1.李沐心<葵园> 2.筱敏<冬至> 3.雷抒雁<菊与城> 4.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 5.朱以撒<苍茫中原> 6.林徽因<窗 ...

  •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艺术手法易错题

    考点: 1.刘亮程<柴禾> 2.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 3.熊久红<湖殇> 4.李玉良<离我最近的草> [考点研究] 一.艺术手法 二.表现手法 ...

  • 2022届高考考点:散文阅读考点解读与训练

    考点: 1.第1课时:散文考点解读 2.第2课时:散文训练(试题版) 第1课时:散文考点解读 考点: 1.高考卷三类题型 2."作用题"解读 3."表达技巧"解 ...

  • 2022届高考考点:古诗考点全景式排列与试题对接

    考点: 1.两次或多次出现的物象: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2.诗人情感与情感组合:王安石词<浪淘沙令> 3.抒情方式:王安石<北陂杏花> 4.人物描写方 ...

  • 高考考点:散文标题含义易错题

    考点: 1.任林举<山的意念> 2.星竹<永远的陷阱> 3.刘亮程<柴禾> 4.李沐心<葵园> [考点研究] 一.常见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 2.谈 ...

  • 小学三年级语文重点难点易错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式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重点难点易错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