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宏生命日记号外 | 胡小鹄:把“走神”关进规矩的笼子里

把“走神”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胡小鹄

什么叫走神?走神,也叫分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注意力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不由自主地分散开来,转移到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上了。学生走神最大的危害在于,在降低自身学习效率的同时,还会给自己一种逃避式的心理暗示——一方面孩子觉得“很充实”,“确实在学习”,没有“玩”,“我跟那些就知道玩电脑打游戏的同学不一样”,另一方面表面上的“忙碌”又会掩盖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问题,“我学都学了,还学了这么久,你还想怎么样,我本来就没有那么聪明”。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先想象一下这种场景——

一家三口吃完饭后,孩子终于磨磨蹭蹭地坐在桌子前摊开书本,准备完成功课。本来打算七点开始写作业,先是喝口水,吃点零食,再上个卫生间,直到七点十五分才晃悠悠地写起字。玩着手,吃着零食,听着屋外的电视声,孩子慢吞吞地写着作业。等到作业写到一半,孩子觉得自己有些累了,就想躺在沙发上休息片刻。家长看孩子从屋子里出来,问:“作业写完了吗?”“快写完了,就剩一点了,我先休息一下。”孩子回答道。看着孩子疲惫的眼神,父母本来就有些心疼,又听到作业已经快完成了,也就默认了孩子的休息。

所谓的“休息片刻”,也许是一二十分钟,也许是半个多小时。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看看课外书,看会儿电视,玩会儿 iPad——反正孩子玩的时候要多认真有多认真。等到又回到桌前,看着剩下的一半作业,却不由得眼皮下垂、昏昏欲睡——但是作业必须得写完啊!于是,孩子不得不继续完成作业,一边思考难题,一边和打瞌睡作战,效率可想而知。不过,父母可看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他们只会以为孩子是“在学习”,并没有“在玩”。至于“学什么”,“怎么学”,不少家长心安理得地认为“这都是学校老师的任务,做父母的让孩子过得快乐就行。”

遇到一道又一道难题,孩子终于彻底泄气了,抱怨道:“数学老师上课讲课太快了,根本听不懂,还留这么多作业,太没有人性了!”孩子转念一想:“纸面作业必须完成,至少得有字啊。不过英语老师留的听力作业就不听了吧,反正也不查,单词随便背背吧。”作业终于写完了,钟表也已经指向了十点,睡意已经不可抵挡。算了算了,买的练习册和卷子今天不写了,周末再写再说吧。于是,“看似”充实而忙碌的一天就过去了。

很多父母向我倾诉学校作业“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孩子光做作业就要学到十一二点。诉完苦,家长话头一转——小鹄啊,你哪来的时间预习和复习,做那么多题啊?最后,家长似乎是知道我“总结整理”有一套,总算说出了自己的核心问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独家”的学习方法啊,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做人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提高自己,必然经历一个苦闷、挣扎、思考,最终欢喜的过程。正如学习武术,不管要学多么精秒的套路,总得先把马步扎好,把基本功打好。想要学习其他“高手”总结出来的学习“套路”,必须先努力克服“走神”,把“专注”的基本功扎好。

那么,如何克服“走神”,学会“专注”呢?

答案是:做好规划,并且落实到行动,把“走神”关进规矩的笼子里。


一、制定明确而细致的学习规划

何谓明确,即具体而固定,不能打折扣。千万不要说“我过一会儿就去学习”,“一会儿”是多久?一不留神,孩子就又无所事事。一旦确定时间点,就必须不打折扣地实施。举个例子,我给我弟弟下的“指示”是,晚上七点钟整坐到椅子上学习。你可以六点就开始学习,也可以六点五十八分开始,总之七点钟你要坐在椅子上,而不是拖沓着步子走过去;七点钟之前你要把当天需要的书本都摆在桌子上,过了七点钟就不允许乱翻东西。一言以蔽之,宜早不宜迟。七点钟你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拖延着想多休息一会儿。

在家是如此,在学校也是如此。课堂才是学生的主阵地,因为在校学习的时间要多于在家学习的时间。提前一分钟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东西,就能提前一分钟进入状态,就能多听到一分钟的内容,多记下一分钟的笔记,多做一道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四五十分钟的课堂充其量也就是短跑,而短跑最关键的就是起跑反应速度。晚起跑0.1秒,也许冠军就没了。少听几分钟内容,也许这一堂课你就再也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最后只能抱怨“老师节奏快”,全然不想自己的磨蹭和拖延。

至于何时制定未来的学习规划,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太重要,提前一晚或许已经足够妥当。最重要的还是执行力。你说六点起床,就不能六点零一分起床。这一点重要吗?看似不重要,多睡一分钟又能怎么样?但是,迟到一分钟也是迟到。多一点懈怠,就会少一分专注。长此以往,你的计划就是一纸空谈。这不是逻辑上的滑坡谬误,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莫过于此。


二、劳逸结合是坚持的前提

前一点是针对那些“放养”式的学习,这一点是针对“好大喜功”式的学习。什么叫“好大喜功”呢?高中假期里,在家学习时,我总是有规律地休息片刻,一般是十分钟。这个时候,爸爸就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指责我,你怎么不能坐住凳子啊?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就能坐住椅子好几个小时,你怎么就坐不了那么长时间?然后呢,一番刻苦学习理论就出来了。这不,昨天还指责我,你怎么就不刻苦呢?我就奇怪了,难道我的书包上有个摄像头吗?

你要坚持!你要刻苦!你要努力!唉,唱高调谁不会唱?即使我如此强调专注,也必须承认,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处于“专注学习”的状态。道理很简单,电脑还会死机,人脑也得放松,机器人也得充电。主席总理批阅文件,看累了不也得走两圈散散步吗?

很多人空谈刻苦,又有很多人空谈孩子爱玩的天性。唉,与其放嘴炮,不如在实际中解决具体问题。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学一会儿,玩一会儿。学多久呢?很简单。如果是在预习和复习,那么学校的自习课是多久,就一口气学多久。如果一节课是45分钟,就以45分钟为单位长度安排自己当天的学习任务。特别的,那么这一科考试多长时间,你就得坐住多长时间。玩多久呢?视情况而定,可以是十分钟的小课间,也可以是二十五分钟的大课间——只要继续“上课”之前你坐回去,不能“迟到”和“旷课”。这样,把疲惫的长跑分割成了短促突击,学习时的效率自然上去了。

假如您是位负责任和有心的家长,不妨和孩子约法三章:何时学?学多久?玩多久?这样,你情我愿,公开透明,孩子没有了拖沓的借口,家长也能切实监督孩子学习。假如今天累了,那么今天在家就“少上一节自习课”,为什么非得强打精神熬夜学习呢?今天早点睡,明天早点起,不就补回来了吗?


三、赏罚分明

功必赏,过必罚,误必惩,绩必奖,是谓赏罚分明。

无论是奖赏还是责罚,都应该事先说好,并且言而有信,不能出尔反尔。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是应该的,口头表扬一下就行了,为什么学习要这么功利呢?将心比心,如果你在公司里业绩好,老板一句轻飘飘的“干得不错!继续努力!”就把你打发了,你是什么滋味呢?有的家长习惯下重赏鼓励孩子学习,到头来却不兑现或者打个折扣,这也不行。你把对孩子的承诺打折扣,孩子自然也会把对你的承诺打折扣。言必信,行必果,家长要首先做好表率。

至于责罚,很多家长就不忍心了。规矩已经制定好了,今天晚上七点要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孩子七点钟还在抱着 iPad 不撒手。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夺过来,设置密码,一段时间内不允许碰。从吃奶的时候起,孩子就已经学会通过哭喊来获取妈妈的同情心,为了多吃几口奶。如果家长不忍心出手制止孩子“违反学习规矩”的行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那么孩子就会利用父母的同情心来放纵自己,孩子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断奶”,永远不会学会独立学习,甚至以后成为“二代”。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打骂孩子,而是在于要果断让孩子“断奶”,摆脱依赖,走向独立——如果孩子真的屡教不改,家长却还不肯扮演“怒目金刚”的角色,最终只会随波逐流的结局。


至于其他的要点——比如勤动手,多做笔记;比如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置办合适的桌椅;要远离手机和网络——这些经验都是规矩应然的产品,无需多言。

计划是行动的保护伞。制定好规划,并且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把“走神”关进规矩的笼子里,最终实现少一分走神,多一分专注。有了专注,才可以谈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否则只会是对牛弹琴。亲爱的你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规划,跃跃欲试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