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病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致脊髓硬膜下血肿一例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46(5) : 398-399

作者:崔英华 胡顺玲 王青雷 孙杰

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莒南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正文

患者男性,62岁,因'持续性胸痛5 h'于2017年6月24日入莒南县人民医院。患者入院前5 h活动时出现胸骨后疼痛,呈紧缩样,伴胸闷、全身大汗,无肩背部放射痛,无头痛、头晕,在家反复含服'速效救心丸'不能缓解,门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2 mV,V3R、V4R、V5R导联ST段上抬0.1 mV,T波直立,Ⅰ、aVL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2~V5导联ST段压低。既往有'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病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30年,平均20支/d,无饮酒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0 ℃,脉搏72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49/81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痛苦病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72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KillipⅠ级'。入院后急查血肌钙蛋白I 0.34 μg/L(参考值0~0.50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14.34 μg/L(参考值0~5.00 μg/L),肌红蛋白286.69 μg/L(参考值0~80.00 μg/L),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122.97 ng/L(参考值0~500.00 ng/L)。血常规、凝血常规、D-二聚体、电解质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各房室内径大小正常,下壁运动幅度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0%。病情评估:Grace评分140分,患者院内死亡率为2.5%。Crusade评分19分,发生重大出血概率为3.1%。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法颅内出血风险评分1分,发生颅内出血风险为0.69%。无溶栓禁忌证,家属签字同意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嚼服,瑞替普酶36 mg于30 min内静脉输注(商品名:瑞通立,按说明书用药)。溶栓过程中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溶栓后2 h ST段抬高下降>50%,胸痛缓解,提示罪犯血管再通。然后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以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0.6 ml、1次/12 h等治疗。溶栓后10 h患者出现颈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3 d后突然出现双手持物无力,双下肢瘫痪,尿潴留,给予留置导尿。神经科体格检查:神志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无异常,T2以下痛觉减退,深感觉保留,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急行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C2~T1水平硬膜下异常混杂信号并压迫脊髓(图1),考虑颈髓硬膜下血肿。神经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医师联合会诊,考虑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正在使用抗栓药,行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手术风险大,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要求内科保守治疗。停用依诺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维生素B1、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物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颈部疼痛减轻。体格检查示双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T2以下感觉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阳性。复查MRI示C2~T1水平硬膜下血肿范围未扩大,水肿减轻,可见脊髓受压迫(图2)。住院治疗28 d后,患者颈痛消失出院,院外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美托洛尔缓释片、甲钴胺、维生素B1等药物,坚持康复训练。2017年9月4日复诊,患者能正常行走,偶有小便失禁。体格检查: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Babinski征阴性。复查MRI示血肿完全吸收(图3)。

图1 抗栓治疗3 d后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结果(左图为T1WI C2~T1椎体平面椎管内条状不均匀高信号;右图为T2WI C2~T1椎体平面椎管内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

图2 治疗颈髓硬膜下血肿1周后患者复查磁共振成像结果(可见硬膜下血肿未扩大)

图3 患者2个月后复查的磁共振成像结果(可见血肿完全吸收)

讨论

早期静脉溶栓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患者病死率,然而溶栓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如较常见的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血尿,较少见的消化道出血、脑出血。极少有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可导致脊髓硬膜外血肿[1],而脊髓硬膜下血肿比硬膜外血肿更为少见。脊髓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且高血压、动脉硬化较少累及脊髓血管,故脊髓血管病远较脑血管病少见,而其中出血性更少。脊髓硬膜下血肿属脊髓出血性疾病,特点为起病前常无先兆,多在静息下或轻微活动中发病,迅速发生脊髓压迫症状,首发症状常为与受损平面一致的剧烈颈背部疼痛,进而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瘫痪,截瘫为其晚期基本表现。本例患者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而后逐渐出现下肢瘫痪,符合本病特点。

脊髓硬膜下血肿原因可能是自发性或医源性。有报道脊髓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血管畸形,少部分与凝血功能异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动脉壁异常外伤、腰椎穿刺术、针灸等有关[2]。罕见报道与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有关[3,4]。本例患者静脉溶栓10 h后出现颈部疼痛,3 d后出现截瘫,且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外伤史,考虑与静脉应用溶栓剂及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关。

颈胸段脊髓为脊髓硬膜下血肿的好发部位,尤以胸段为甚,腰段脊髓发病少见[5]。MRI是其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血肿的部位和大小,是鉴别脊髓损伤的适宜方法[6]。本例患者血肿位于C2~T1水平椎管后方,与文献报道一致。一般认为,截瘫症状出现越快预后越差。该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故对于原因不明的神经根性疼痛,不论有无神经功能障碍都应及时进行MRI或CT检查。

对于脊髓硬膜下血肿急重患者,及时进行椎板切除或硬脊膜切开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去除血肿以解除脊髓压迫,防止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如果患者没有基础疾病,MRI未见脊髓受压导致的严重水肿,神经功能缺损未加重,类固醇及其他药物治疗有效,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物,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则可采取保守治疗[7]。本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手术风险高,遂采取内科保守治疗。

总之,脊髓硬膜下血肿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罕见并发症,如能早期识别本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预后较好,否则可能遗留永久神经功能缺失,临床上应考虑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