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传奇人物——狄更斯
就算你没读过狄更斯,也一定听过这段话:“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这段文字来自《双城记》的开头,至今都被后人反复引用。
狄更斯的作品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但是直到现在,大家仍旧在反复地研究、阅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狄更斯会在小说中插入大量闲笔,记录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人生百态。当时的年代,没什么影像记录的手段。正是这些不朽的细节,也使得狄更斯的小说具有难以替代的史学价值。
我们可以把《大卫·考坡菲》看成是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尽管主人公大卫的经历更为戏剧化,但是他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都来源于狄更斯自己,就连两人姓名的缩写:D.C(大卫·考坡菲)与C.D(查尔斯·狄更斯),都刻意地形成了对照。
狄更斯的长篇著作销量非常惊人,光《双城记》一部作品大概就发行了2亿多本。但是在整个西方世界,狄更斯最具国民度的作品其实是他的圣诞故事《圣诞颂歌》。与以往那些说教色彩浓重的圣诞故事相比,《圣诞颂歌》更加鲜活灵动。狄更斯借用了“鬼怪故事”的外壳,使得这种刻板严肃的题材变得亦庄亦谐,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狄更斯世界里的所有人物,哪怕只有一点过场戏,也会有一个明确的职业。更难得的是,他们说的行话,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是人物的小怪癖,都非常符合职业特点,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比如《远大前程》里的律师贾克斯先生,他的每句台词都包含着盘问意味,即使在不说话的时候,咬食指的神态也充满质疑。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准确性的努力追求,狄更斯将英国文学这种经验主义传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狄更斯的最后一部作品《德鲁德疑案》,是他第一次尝试侦探小说的写作。当时侦探小说这个类型尚未真正形成,狄更斯的作品可以看成是这种文学类型的早期雏形。可惜的是,小说还没写完,故事尚未结案,狄更斯就撒手人寰。《德鲁德疑案》就此成了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常认为,这并不是由于狄更斯受了某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是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入学习和观察。除了偶尔在小说中提及莎士比亚,或者某些十八世纪的小说家以外,我们只能够确定有两部非虚构作品对狄更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那就是英国历史上名声赫赫的《法国大革命》和《宪章运动》。有传闻说,狄更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上《法国大革命》。
同很多文学专家一样,我也认为狄更斯写作技术最成熟的作品是《远大前程》。狄更斯平均一到两年就会完成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巨作,其中难免会有些细节处理得没那么精巧。但是这些“泥沙俱下”的粗粝感,在《远大前程》中仿佛荡然无存。这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匹普对于“远大前程”的追逐,整段经历是如何戏剧性地展开,又戏剧性地幻灭的。过程中现实感与梦幻感交织得天衣无缝,故事巧妙得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曾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观众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的电影译名叫做“孤星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