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魂野鬼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节庆

农历七月十五,原是上古时代的祭祖节。道教兴起后称上元节,佛教则称盂兰盆会。在千百年的文化流变中,这一节日的含义和仪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儒家化世俗化的过程,最终几乎褪去了信仰的色彩,成为一场民间的盛大庙会。

从前的中国北方,有三大鬼节: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如今除了清明还作为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另外两个日子已变得平常。若是穿越回清朝,七月十五也是有三天“小长假”的——从七月十三到十五。

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原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东汉后道教兴起,于是有了“中元节”的说法。以道家而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叫上元、中元和下元,是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和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各自生日这天,三官下界,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则要赦罪,被赦免的孤魂野鬼便会游行人间。因此,旧时道观在七月十五当天都要举行祈福法会,举行“中元斋醮”,以求孤魂野鬼升天。

若以佛家论,七月十五则称“盂兰盆会”。“盂兰”,外来语词,“倒悬”之意;“盆”即用于放置供品的容器,也称“佛盆”——“盂兰盆”,即通过供养僧众的方式,拯救、超度逝者脱离地狱,解倒悬之苦。公元538年,南朝梁大同四年,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亲自为盂兰盆会制定了全堂水陆道场的仪式,并提倡出家人不能吃肉,由此来戒断杀生。自此以后,成为风俗,《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唐朝的盂兰盆会极为壮观,皇家列仪仗队,送布施给寺庙中,各种金银珠宝无算。唐代宗李豫为了给他的亡母祈福,更是大作法事,将盂兰盆会改在了宫中,供奉唐高宗以下的七个牌位,沿途供围观者跪拜,耗费巨大,奢靡无算,直至唐德宗李适时宫内才取消。

不论佛道,七月十五的法事都有超度亡人的意义。而道教在这天的仪式,历史上有先后两次较大程度地受到佛教影响,并延续至今。“第一次是东晋末刘宋初《古灵宝经》开始大量借鉴佛教仪式……第二次是从宋朝开始,道教仪式大量借鉴佛教尤其是佛教密宗的仪式(比如手印、真言秘咒/陀罗尼、变神、破狱、施食、幢幡、召请各类孤魂、亡人听法受戒等等)和禅宗的清规(对道教中的全真道影响甚大)。”(吕鹏志:《中国中古时代的佛道混合仪式——道教中元节起源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2期)。如此,民间也就不再把七月十五做中元节和盂兰盆会的仔细区分,不仅将两种称呼混用,还融入了大量民间俗信,使其一再世俗化。

目连救母:从外来佛教故事到本土劝善书

盂兰盆会来源自从印度传入的《佛说盂兰盆经》,最早由西晋僧人竺法护翻译,重点讲述了目连僧救母的故事,篇幅不过千字,并不复杂。

目连是佛祖的弟子大目犍连尊者的简称,原名傅罗卜。目连的母亲刘清提(或作刘青提)原本吃斋念佛,但后来打僧骂道,宰杀牲畜,偷吃狗肉,用荤油供佛,死后堕入地狱中的饿鬼道,每天受饥饿之苦。为了救母亲,目连前来求佛祖。佛祖说,你一个人的法力是无法拯救母亲的,需要供养十方诸佛才能够解脱。为此目连大规模供僧,直至七月十五这天,刘清提从饿鬼变为黑狗,目连又为黑狗连续诵经忏悔七天七夜,才转身佛国。

目连救母

如果故事始终是这样,中国人是不易接受的。佛教与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冲突: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唐代韩愈曾以此作《论佛骨表》,反对人们迎接佛骨中有燃指供佛、舍身供佛等行为;出家修行要剃去头发、不婚不育,也与儒家传统违和。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时,读书人以儒释佛,将佛教教义逐渐本土化。《盂兰盆经》中讲人要孝顺“七世父母”,即今世加上从前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中的父母。尽管这与儒家之孝不是一回事,但人们渐渐接受了这种宇宙间“大孝”的观念。在具体行为上,中国人也十分能变通,一般人出家之前会征求父母同意,寺庙也不会接受独子出家,更不禁止出家后看望父母。

原始版本的目连救母,母亲的形象罪根深结、罚为饿鬼,完全不同于儒家传统的慈母。于是,从隋唐变文和俗讲开始,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发生改变。

所谓变文、俗讲,就是给普通人传授佛经的通俗演讲。敦煌文献中便有《目连变文》、《盂兰盆经讲经文》等。在《目连变文》中,增加了佛祖赐给目连八宝如意和九环锡杖(后来这个宝贝也给过唐僧),目连下阿鼻地狱,以此敲开地狱之门放出饿鬼的情节。

随后,目连故事中还加入了黄巢:刘清提早先是个信佛的善人,因受到蜈蚣精陷害,被蜈蚣精用狼子野心换了她的八宝莲花心,变得打骂僧人;目连救母时不慎打开了地狱大门,放出八百万个小鬼来,后来他成为地藏王菩萨,其坐骑谛听兽转世成黄巢,杀人八百万,是为了把这些小鬼送回去。

宋元之际,戏曲勃兴,目连故事的改编也体现在各种目连戏上。《东京梦华录》中载,宋代中元节已系统演出《目连救母》杂剧并流传至今,如福建莆仙戏、广东粤剧、弋阳腔、川剧、绍剧、福建的提线木偶戏等。不少剧种都能从《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基》一直唱到《目连僧救母》。故事细节不一,都经过穿靴戴帽般的一番添加,给目连增加了父亲傅相、舅舅刘长基等人,故事增加一条辅线:父亲傅相信仰虔诚,但他去世以后,刘清提的弟弟刘长基无恶不作,是他害得刘氏破戒被拿,而自己挣脱逃走,后来鬼族又把刘长基抓进地府施加酷刑。莆仙戏、弋阳腔等剧种里,演目连戏中的盂兰盆会场景时,会展现刘清提受尽十八层地狱的磨难,并从黑狗变成了人,成为正果,目连也成为了地藏菩萨的场景。台上演员扮演群僧念经,在戏台上以教化万民,保持了戏曲最初“高台教化”的作用。

福建莆仙戏的《目连救母》

最为集成的故事大全,是清代张照编写的十本20卷240出清宫节令大戏《劝善金科》,将背景落地在唐德宗时期,还有“穿插李希烈、朱溉谋反,颜真卿唾骂奸贼以及李晟平叛”等。这是清代最早编演的宫廷大戏,现存有乾隆年间内府刊刻的红蓝绿黄黑五色套印本,极为精美,内页还有题字:“义主乎!劝善惩奸文比于金科玉律,洵不愧仁者之言。丙辰三月金台散人弁首。”

至此,目连故事已从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本土的劝善书。

随着目连故事在思想上演变出三个内涵,盂兰盆节也演变出了三大意义:一、宣扬因果轮回;二、宣扬孝道;三、劝善。

佛教认为,人活着不是只靠自己,还要靠大自然和所有的人的帮助,人要懂得报恩,报答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报答所有的人。刘清提做恶事便堕入地狱走了一遭,目连行孝救母感天动地,经过佛法赦免,并成为菩萨,是通过对母亲死后的营救,对逝者一生中善恶功过的反思,来点醒教化万民——人应当怎样对待在世的父母,已经迎合“夫孝,德之本也”的儒家文化了。

饿鬼超度放焰口:从宗教法事到民俗活动

在盂兰盆会上,有放焰口的仪式。放焰口,即念经做法事,是根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来的一种仪式。其实,不只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重疾、葬礼都会请僧道蕃尼来念《瑜伽施食焰口》,并加上一些仪式。

焰口经来自汉传密宗,焰口又叫“面然”,全称“面然大士”,是一种饿鬼的名字,也是藏传佛教密宗瑜伽部供奉的主尊之一。佛教认为,人死后进入天人、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中轮回,畜生、饿鬼和地狱称为“三恶道”,做了坏事才会堕入其中受苦。饿鬼道中存在着各种饮食,但饿鬼生前作恶而无法吃喝,永远是吃不饱且饿得要死的状态。

饿鬼分为外障鬼、内障鬼及饮食障鬼三大类,但形象基本都是肚子大、脖子细、全身枯瘦,嗓子像针一样细,且口中能吐出火焰。肚子大,因其为人时贪婪;脖子细,因吝啬;嗓子细,所以难以吃东西;吐火,则致使食物一来就被焚化了——从前在戏台上表演这个细节时,演员会用嘴叼着一根木杆,接出个横着的小托盘,上面点几根小蜡烛,演唱却并不耽误。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的《饿鬼草纸》中的饿鬼形象

放焰口为的是解救饿鬼的疾苦,通过念经给它们施舍水和食物,焰口一放经文一念,饿鬼就都超度了。大凡在盂兰盆会前几天,寺庙会贴出布告,声明要“祈建盂兰道场”,举办“盂兰盆节报恩法会”,意在事先化缘。人们提前到寺庙里布施,排着队请僧人在大幅的黄表纸上,写上自家要超度的逝者姓名。这种做法原本是一种信仰,但久而久之转化成了普通的风俗,即便不信佛的人也习惯到庙里给亡人写个名字。

七月十五这天,写满逝者人名的黄表纸如幔帐般悬挂在大殿、偏殿内,好几层供桌搭建起金字塔型的供山,每层桌面上都有供品,也有将供桌成排码放的,每排中间都有个最大的供桌。供品要摆放鲜花、大米、小馒头、水和杨柳枝等(念经时要用杨柳枝蘸着来洒水)。人们借机也供养寺僧,把成袋的米面杂粮、成桶的素油、各种花果甚至自制的僧鞋僧袜都送到寺庙里来。

上午由主持或大德高僧讲经开示,以联系当下社会的佛教故事教导信众如何信佛做人。下午约有五到七名僧人身披杏黄色的僧衣和大红袈裟,为首的头戴五佛冠手持铃铛,其余各自手持法器,居士们身披海清,一起诵经至傍晚。信众盘腿打坐在院落中跟着念,不时有人向着大雄宝殿内的佛像叩首。及至午夜来临,法会才到了高潮。僧人们把黄表纸拿到殿外聚集后点燃焚化,象征着亡灵已得到超度。有义工或居士们辅助着,将小馒头四处抛洒,以表示向饿鬼施食,一边撒还高喊:“让开,让开!”据说这馒头是给鬼吃的,碰到人身上并不好。但也有人认为,抢到这馒头可以分享神余,于是往往可见人们呼啦一下让开,又一下子扑上去。不管怎样,画着人脸五官的小馒头,样子倒是颇为俏皮可爱。

而说起放焰口的词,很多人并不陌生:“道场成就,赈济将成;施主虔诚,上香设拜;坛下海众,具扬圣号。苦海滔滔业自招,迷人不省半分毫。今生不把弥陀念,枉在世上走一遭…………”没错,传统相声《白事会》里和尚念的经就是这段。能被相声引用,也可见放焰口已然从佛教仪式变成一种民俗活动了。

一场全民的盛大庙会:把生活过出节庆感来

在近代佛教习惯上,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僧人闭关,结夏安居,修行读经,以免夏天走路伤害蝼蚁的性命,直到七月十五这天“解夏”,功德圆满,更衣出关。因此这一天,也由此意味着生活中一个时段的分野。

清明有扫墓祭祖之习,也因春和景明而有踏青郊游之俗,中元节亦然。农历七月中是处暑前后,暑气渐消,凉爽将至,人们的身心为之愉畅,喜外出游玩。加上如旧时北京什刹海西岸荷花市场这样的热闹集市,七月十五之后便闭市歇业,于是中元节这天就成了一场全民的盛大庙会。人们借着到寺庙门口放生各种禽鸟或活鱼、泥鳅、乌龟王八,顺便吃小吃、淘古玩、流连于各种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的,小孩则拿着蒿子灯——艾蒿叶子上绑着燃烧的香——追逐嬉闹。

中元节的热闹集市

最大的活动在晚上。人们在有水的地方放莲花灯、烧纸活、烧大法船,以象征饿鬼乘着莲花和法船、拿着人们烧给他们的什物,驶向极乐世界。《四世同堂》里,祁老人为屈死的儿子祁天佑放过莲花灯,《甄嬛传》里也有放莲花灯许愿的桥段。

放莲花灯也叫放荷花灯、放河灯、放水灯。莲花灯是一个用纸糊的莲花型的小灯笼,底座是木头的,像个垫水壶的木垫子,中间有个冲上的钉子,放时把蜡烛扎在钉子上;灯身是用油纸、蜡纸等防水纸做的,用粉红色染出莲花的花瓣来。过去北京的崇文门外花市等地能买到莲花灯,大铺面卖的灯像个大花篮,小商贩在街边用几根竹竿搭起架子,横一根竹竿拴上一排灯供孩子挑选,价格也就“一大枚”——一枚二十文的铜圆。茄子、瓜类、莲蓬等也能做成灯,被叫做茄子灯、西瓜灯、莲蓬灯。再简陋的话,干脆用纸折一艘纸船,纸船上放个小蜡烛头儿。旧京有首童谣这样唱莲花灯:“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因为灯是给鬼点的,留到明天就不吉利了。

旧时北海公园的湖面上放莲花灯

点灯或者人在河边,或者划船到湖中间去。放灯要放入活水,以期待灯能漂得更远。郁达夫《盐原诗抄十首》中的第八首云:“秋夜河灯净业庵,兰盆佳话古今谈。谁知城外蓬壶岛,亦有流我似江南。”净业庵,位于旧时什刹海畔,因此什刹海也有一个别名叫净业湖。岸边的寺庙传来悠悠的梵唱声,游人在漂满莲花灯的湖上划船,微风渐起成片的莲花灯飘走,密麻麻一片如夏日的星空般光辉灿烂。除了什刹海,积水潭、护城河水关、北海公园的五龙亭、什刹海的荷花市场等,都是旧时北京放河灯的地方。彼时的水域相通,成片的莲花灯向远方漂去,一直向东漂到京杭大运河里,仿佛附带着那些亡魂,沿着冥河,投奔那世去了。这般景象,直至1958、1959年前后才绝迹。

皇宫内及一些大的寺庙,还会在寺外焚化各种烧活,即各种纸糊的祭祀之物。普通人家烧不起法船,就在胡同口烧纸、烧包袱皮儿。这与密宗中的火供有关,火供除了上供还要把供品放在炉中烧掉。

法船由冥衣铺、纸扎店糊成的,可以拆装拼接。先用木条、秫秸扎成骨架,做成船的模型,再糊出船舱、船桨、船舵来,还要糊上开路鬼、黑白无常、十殿阎罗,连带划船的、掌舵的,并由伙计抬到寺庙门口的。做法事时,人们把法船推到河面上点燃的,成为灰烬也载着世间的孤魂野鬼随波而去,化作波浪里的一丝尘埃。中国人历来逝者为大,因此中元节除了追悼逝去的亲人,也会纪念没人拜祭的孤魂野鬼,让所有亡魂都能早日轮回升天,这也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公益心。

旧时什刹海的烧法船

当然,作为鬼节,旧时会在这一天有一些迷信的讲究,比如不买衣服、不穿白色的破洞的衣服、晚上一定要把晾晒的衣服收回来、不说鬼字、忌讳下水游泳。如今公园里经常能看见圆的莲花型的游船,也有的旅游景区把放河灯搞成许愿项目。但事实上,只要人们稍微了解一下以前七月十五的过法,便会觉出这其中的别扭和不伦不类。

作者系诗人、作家、昆曲曲友,热衷于北京史地民俗、碑铭掌故的研究。著有长篇小说《还阳》,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诗集《白鹅的羽毛》,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等。

(0)

相关推荐

  • 中元节简史——5分钟品读三千年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中元日午>宋 杨万里 中元节就要到了,听说好多小伙伴在临近的日子里都兴奋得不得了?!这一天的起源已经被各种说法搞得 ...

  • 清明专辑|浮生如幻,幻质匪坚。不凭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品读《瑜伽焰口十类孤魂文》体悟人生

    清明节到了,末学作为一个皈依三宝已经五载的"老居士"认为:慎终追远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坟头哭哭啼啼或者只是去大吃大喝泼洒点食物焚烧点纸钱,回去再有说有笑的大吃大喝一番.与其这样不若在寺 ...

  • 【中元节特辑】我们和鬼神有个约会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PS: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当然是十分欢迎哒! 给七夕节连着写了两年节日特辑,很多呼吁中元节也要来一发,那里就来吧,嘿嘿! 旧 ...

  • 鬼节:七月半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3:中元节 文|李全修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作为节日,原先,不同的社 ...

  • 七月半中元节:这个鬼节很有爱

    365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 第195天第106篇 在民间习俗里,农历七月半是鬼节,七月是鬼月,群鬼出没,诸事不宜.但这些习俗到底怎么来的,七月半真这么邪吗?今天聊聊鬼.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祭祀,< ...

  • 又到“七月半”中元节,忆家乡“接老客”、“送老客”的习俗

    一晃眼的功夫,2021年过去了一大半. 就连夏天也接近了尾声,马上就要迎来了处暑.而在农历现在也进入七月中旬了,接接着就是"七月半"中元节了. 这几天明显感觉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后 ...

  • 中元节将至,“七月半”是什么意思,在民间中元节有哪些禁忌?

    文/农夫也疯狂 距离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没几天了,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15日,也就是这周的星期四.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中元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很受重视的.在农夫的老家衡阳这边,中元节是和清明节一样受重视 ...

  • 中元节(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要扫墓

            中元节(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什么要扫墓?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中元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 ...

  •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道教地官大帝的圣诞日,民间都有哪些习俗?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校戒之日.十方众圣普来集会,於是天官.水官及诸曹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贤圣俱会,简定劫数,考校罪人轻重等级,欲於此日以设供养,拔度父母亡灵,未知作何法用.--<太上洞 ...

  • 卦解“中元节”丨七月半阴阳各行其道,往往容易“见鬼”?

    唐文奇 传统中医唐略 今天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节,有节点的含义,往往是基于自然规律. 在某些节点上对我们的生活有所指导或者有所提示. 当然,也提示我们这个时候要有所"节制& ...

  • 中元节(“七月半”)文明祭祀倡议书

    中元节是一个缅怀逝者.感恩先辈的节日,重在寄托哀思,我们应摒弃'烧包'等陋习,采用环保.低碳的文明方式祭祀--" 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临近,为引导市民减少环境污染,消除安全隐患,摒除陋习,进一步 ...

  • 七月半,中元节

    ▲李正阳题 农历七月的流星雨一直沥沥下不停,七月也是充满故事的月份.双七日充满爱情故事的牛郎织女刚在鹊桥上相会后,转眼又到了七月十五追思节,又称中元鬼节.笔者在雨天无聊时,把小时候听来的故事整理出来以 ...

  • 中元节,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玄门老祖,宗派的传统.到了你这里是否还可以继续传承? 华夏文明古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香火传承.延续香火的国民习俗.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七月,都是祭祖 ...